一、前言

《動物農莊》是喬治.歐威爾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自出版以來就獲得極大的讚譽。不僅獲獎無數,更被許多民主人士認為是反對極權主義的必讀經典。書中透過趕走主人的動物農莊,影射革命後的蘇聯,並對當時聲勢不低的史達林政權提出批判,點出革命理想的變質與墮落。

本書作者喬治.歐威爾,過去曾加入左翼組織並參西班牙內戰,後來經歷史達林政權的打壓。這種經歷使他回國以後成為史達林主義的著名批判者。雖然歐威爾有背叛左翼、向英國密探告密的行徑,但我們依然認為歐威爾在書中秉持的民主觀點與親左思想是有價值的,也更應該透過本書中的寓言,去點出歐威爾本人或許都未曾認知到的問題:究竟造成革命墮落的是什麼?難道單純是因為人性自私貪婪、人民易受蠱惑?各種社會制度的變化後難道不可能給世界帶來更好的結果嗎?

 

二、十月革命背景

在深入《動物農莊》與蘇聯歷史的對照前,我們先補充俄國革命發生前的歷史背景。俄國革命這個複雜的歷史問題,基本上歸咎於兩個因素——落後的經濟條件與統治者不願退出的戰爭。兩者之間也有關係。

俄國在沙皇時代是處於末期的農奴制國家,雖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但工業化程度與當時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是雲泥之別。哪怕因各國施壓而開始工業化後,專制政府同新出現的工人階級、廠主這樣的小資產階級與依附於外國資產階級的俄國資產階級是極度不匹配的[1],這種矛盾最終也爆發二月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結束了沙皇政權的統治。然而二月革命沒有解決問題,俄國的資產階級高度依附於西歐資產階級,抑或是他們本身就是由過去的地主貴族所轉化而來,因此無法獨立的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更別說願意退出對他們有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種矛盾最終導致了十月革命。對新政府失望的群眾意識到只有布爾什維克黨的社會主義綱領才可以實現他們希望退出戰爭及土地改革之訴求,才真的有能力落實「和平、麵包、土地」的口號。然而,新政權繼承了舊社會極其低落的生產力,同時由地主貴族發起的反革命也在外國帝國主義資助下開始威脅新興的革命政權,官僚化的問題也在這個時候出現。

在外部,白軍的組成大致是國內富農、殘餘貴族及外國帝國主義的支援,爆發的內戰使本就為數較少的先進工人階級與革命家骨幹死傷慘重。而在蘇聯政權內部,由於沙俄時期遺留的教育落後,缺乏充足行政人員與技術的蘇聯政府還被迫收買沙俄時期的舊官僚來維持政府運作。結果縱使計畫經濟短暫的給出相當亮眼的成果,但內戰的死傷、對經濟的破壞與國際上的孤立導致工人階級參政的士氣下降,造成了官僚上台的契機。

正如俄國革命家托洛茨基的解釋,一個社會越是貧窮,文化水平越是低落,便越要仰賴一幫特權行政人員來分配物資。正是由於沙皇時期留下的落後經濟與文化負債及白軍聯同外國帝國主義之左右威脅,導致國家必須收緊權力才能生存下去,而正是因此才造就史達林等獨裁官僚的日後誕生。

當時倘若其他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也能成功,以至於蘇聯可以得到充分技術及經濟外援,那麼結果也不至如此狼狽。當蘇聯建立後,其受到多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攻擊,但這些國家內的工人階級卻透過各式抗爭運動來反對自己政府出兵,以致蘇聯得以繼續生存[2]。但可惜的是那些國家中的左翼卻因各式策略問題而最終並未也建立革命政權。不過至於他們具體是如何無法成功革命,這就是另一個課題了,在此先不做敘述。

了解俄國革命的歷史性因素,才能客觀了解為何革命「變質」,其建基於歷史特定的物質條件。條件不同,革命的結果可能也有所不同。這也是國際主義之於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性,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會有反革命的因素,但是多個革命政權可以把各自有利於革命的因素互相結合,形成更牢靠的鎖鏈。

 

三、革命初期

回到《動物農莊》,本書起於農莊內的動物們在年邁公豬「老少校」的教誨之下,推翻苟刻的主人瓊斯,並建立起追求動物們一律平等的「動物農莊」。在真實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中,俄國的無產階級也隨著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袖的領導,一步步推翻了沙皇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起了蘇聯政權。

在革命後,動物們開始各司其職的工作,收成也比瓊斯時代還要來得豐碩。現實中,蘇聯也開始龐大的工業化進程,和當時逐漸停滯的資本主義國家們相比,我們在這個期間可以看到明顯的工業增長。不到十年,在先進歐美國家苦於經濟衰退時,蘇聯工業的生產就卻提升了大約250%[3],石油、煤、鐵、鋼和電力的產量也來到戰前的數倍,這象徵了無產階級革命與計劃經濟制度的成就是無可爭辯的顯著。但我們不能忽略,這樣的巨大增長卻要同時背負過去沙皇時代極其落後的產業水平,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情況仍是遙遙領先。而且工業產量的方面雖然急速提升,品質的方面卻沒有相應的發展。就像農莊的動物們不會使用十字稿,導致礦場的工作緩慢又吃力,蘇聯工人對西方高級設備的不熟練,對技術文化的欠缺,也導致產品的故障和品質低落時常發生;農業的增長也無法與工業相比,持續處於落後的狀態。再來,人均的生產力與消費水平還是大大低於先進資本主義國家,這導致舊社會留下的饑餓、文盲等問題還是遲遲無法解決。

動物農莊的土壤是貧瘠乾枯的,但出現了一名行動家來打算解決問題,也就是書中提到的小豬雪球,其提出要以建設風車來改變經濟現況。然而該計畫卻被野心家拿破崙奪去,雪球則被他流放及追殺。

此處的雪球所指之人便是托洛茨基及其領導的左翼反對派,他們在1920年代初便已提出要發展五年計劃以建設蘇聯工業化,然而最終卻被史達林帶領的當權派驅逐、謀殺,五年計劃及其造就的龐大經濟成果也歸於了這位獨裁者的名號上。

THE OINK OF ANIMAL FARM - Issuu十月革命後,俄國的貧窮與反革命戰爭也為官僚的上台創造了基礎(圖:Ralph Steadman)

 

四、官僚與墮落

正如《動物農莊》中拿破崙奪權後, 豬群不是跟著謀取自身利益,便是最終慘遭處決。史達林在蘇聯的官僚化中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然而,我們不認為史達林是一切墮落的原因,他只是俄國貧窮背景與反革命的必然結果。

這也是多個歷史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首先革命與內戰對進步的工人造成了不小的消耗,革命的情緒退潮後就會出現反動的力量。俄國內戰更導致布爾什維克黨內被迫集中權力應付軍事,戰後大量紅軍的復員也取代了群眾在各機關中的領導地位,使民主制漸漸偏向官僚制。

日漸腐化變質的蘇聯國家機關與其主導的共產國際,其政治目的就不再是為了推動革命往全世界傳播,而是成為了史達林等官僚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的外交工具,就像拿破崙利用動物農莊與其他農場主把酒言歡一樣。自史達林等人成功奪權後,共產國際便不再舉行每年的定期會議,並在1943年時被解散,以作為史達林向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證明蘇聯會對資本主義秩序俯首稱臣,不再具有將革命輸出的威脅性,而其結果就是他國的革命情況屢屢失敗。這又造成群眾對世界革命的絕望與官僚權力的上升。

為了維繫能持續讓官僚獲利的政權,史達林與官僚集團首先做的就是將主導政策的政治局納入囊中。他們將列寧時期的資深黨員流放、監禁,或使其自願屈服,史達林及其勢力全面掌握了政治局,國家政權逐漸走向政治局絕對正確、史達林絕對政確的極權主義形態。也像拿破崙總是需要狗群威嚇其他動物,官僚同樣透過政治警察「格別烏」來干涉控制人民的意見,這更使黨的極權主義越發嚴重。至此之後,官僚集團似乎成為了能夠享有特權的新貴族,不斷加劇的社會分化被藏進修飾過的統計數字中。

 

五、世界革命的必要性

動物農莊給我們認識了蘇聯從革命到墮落的簡單歷史框架,當中有美好的理想與由困境造就的悲劇。然而僅僅只是看過這個簡單的故事並不足以使我們能徹底透徹認識蘇聯之腐化主因,必須對其物質條件有所研究。

蘇聯的官僚化與隨之的背離革命綱領,本質上是一個孤立於資本主義汪洋中的革命政權,在遭受戰爭摧殘和無數次幻滅後的政治結果。在帝國主義圍剿的困境下,史達林的崛起和走向獨裁的趨勢,單單用「人性貪婪的必然展現」解釋是悲觀狹隘而與歷史實際發展情況不符的。我們必須更客觀地看待蘇俄走向官僚化的歷史途徑。

於此獲得的根本教訓是社會主義制度同樣必須是世界性的,而非靠著單一國家就能實現。落後國家的革命無法自成一格,而必須仰賴先進國家的工人革命來有效減輕落後國家革命政權受到孤立的壓力,提供物質與技術上的援助。如此才能對抗外國帝國主義及社會既有保守勢力的反撲,並引燃其他國家的革命運動。

 


[1] 據列寧於1916年引述前俄國銀行職員阿加德的記載,俄國的大銀行加總有3/4以上資本都是由德、法、英等國所控制

[2] 例如1920年時,英國政府打算從波蘭進攻蘇聯,但是碼頭工人卻選擇拒載任何運往波蘭的武器,且英國各地工會也聯合起來以總罷工威脅政府不得出兵。

[3] 詳情見托洛茨基所著<被背叛的革命>第一章對蘇聯經濟成就之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