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於中共來說,其完全看不到一個樂觀且正向的發展方向。不論是在社會上的矛盾與壓力,還是在經濟的發展前景,目前的局面對中共而言,可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時刻。至於這樣嚴峻的時局會壟罩在中共頭頂多久,雖然難以預測,但顯然在短期內難以看到轉機。

兩會作為中共每年之初重要的政治「表演大會」,同時也是定性從中央到地方政策的大會,如果要為今年的兩會下一個總結,那一言以蔽之就是「穩」字當道。

今年中共兩會在3月4日及5日如期招開。以中共獨裁政權每年一度的勝利大會來看,這次的兩會顯得特別黯淡且低調保守,可以說當前中共統治階級的頂上烏雲密布而不得不低調。從本次兩會所制定的GDP增長目標就可看出中共深陷暴風雨之中,極力的想要穩定這艘動盪不止的大船。這次的GDP增長目標僅有5.5%,創了32年以來的歷史新低紀錄,以中國的經濟體規模來說,如果經濟要確保有所增長,最起碼需要有6%的GDP增長;而5.5%這個數字,背後代表著中共放棄了追求高經濟增長的慣例,而將焦點放在求穩求生。

為何長期以來追求高經濟增長的中共獨裁,今年目標卻訂定的如此保守?畢竟中國GDP增長在2021年整年也仍有高達8.1%。要理解這問題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綜觀2021年中國社會及政治所經歷的一切,就能了然於心。

 

2021中國政經發展總體檢

簡單來說,中共在2021年所面對之壓力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疫情擾亂全球供應鏈及中美衝突升溫的雙重壓力下,習近平除了要應對各項逢百周年的政治勝利大戲,在內政部分又得亟欲的加緊各項社會改良政策的步伐,導致內外政治及經濟上,面臨各項動盪,其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如同我們過去的分析,中共政權現在面臨著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全面轉型的關口,從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社會公共服務轉型、中共政黨內部權力結構轉型,再加上習近平如何在多重的社會及經濟的轉型當中,確保自身個人獨裁的穩定。多方面的轉型勢必帶來各種轉型過程的陣痛期以及各項轉型期間所相互影響的延伸問題,形成當前中共最重要的工作焦點與核心。

而同樣的,當前全球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各種黑天鵝,也會讓中共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可以說在短期內,中共政權是難以期待一個重見天日的時刻。

對照去年與今年兩會上,中共提出的GDP增長目標就可以看出,中共政權施政路線產出了一個很大的壓力,使其必須改變追求高增長的慣例。去年兩會的GDP增長目標為6%,儘管最終2021年中國的GDP增長高達了8.1%,但主要的動力是來自於疫情擾亂全球供應鏈下,各國暫時性的加強了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今年兩會所提出的目標為5.5%,儘管比起國際金融評估機構來的高,但可以從此目標當中看出,中共政權並未因為2021年的經濟增長當中獲得信心,反而是更加小心且保守。

從中共在2021年的各種劇烈市場改革再對照中國去年的經濟發展情況,就不難理解中共轉向保守的原因。習近平在2021年時推動了許多大力改革市場的政策,從共同富裕、補教產業雙減,到房地產的三道紅線來看,習近平試圖想要大動作的進行經濟再分配,提高民生消費以及減少金融投機,想要將市場上的資金趕往實體投資。

然而,這些大動作的「改革」手段卻難以在短期內見效,尤其從2021年中國社會各種突發事件當中,更可以看出中共在具體的施政方面仍有許多的弱點。其中最明顯的案例就是能耗雙控,中共政權原先為了發展綠能,祭出限制高耗能產業生產的相關政策,但在全球供應鏈緊張的情況下,中共又不得不在其後追上國際市場對於中國生產的經濟需求,結果使得各地方政府無法如期達成中央的能耗雙控政令,最終只能以一個愚蠢至極的拉閘限電的粗劣手法 (或著如習近平所批評的,反對一刀切的手法) ,來強制達到能源消耗的原定計畫,導致中國去年傳出了許多地區的停電災難。

中共政權也不僅是陷入在政府的施政無能及失調的災難之中,儘管中國是在全球疫情災難當中,最先解封和試圖恢復經濟運作的國家,但顯然中國並未完全擺脫疫情的衝擊。一直到現在,整個中國仍三不五時的陷入封區封城甚至封縣的反覆影響之中。

能源供給現今已成了中國政權發展的急迫需求,尤其是在經歷了殘酷的一刀切經驗後,能源問題已成了習近平心頭上最大的一把利刺

兩會

如同上述,從今年兩會所做出的幾項政經政策來看,中共的經濟發展確實在具體數字上產生了變化,即從「追求高度增長」轉向「求穩」為主:

  • 中央對地方移轉支付增加約 1.5 兆元,較去年大增了 18%。
  • 減稅降費規模達 2.5 兆,創歷史最高。且特別動用到留底退稅,預計今年將大規模退還 1.5 兆給企業端,以緩解目前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
  • 根據財政部所提交的報告,2022 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 21.14 兆,年增 3.8%,支出為 26.7 兆人民幣,年增 8.4%。
  • 專項債維持去年的 3.65 兆元規模,目前已提前下達了新增近 1.5 兆元額度,且中央預算內的投資安排較前年大增到了 6400 億元,包括繼續推動重大工程建設、新型基礎建設。

以上資訊無疑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更加清晰的經濟發展主幹。在2020年初全球疫情剛開始爆發之時,中共的經濟發展路線以強調雙循環為主,但在本屆兩會上,可以看出中共的經濟發展路線是把著力點和重心放在了內需上面。從去年習近平推動的一連串政策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此著力點轉變的跡象。去年習近平所推動的共同富裕、雙減、房地產及金融業控管等政策,也在本屆兩會上正式成為整個中共官方的前進方向,即「內需及民生」將是中共邁入十四五規劃第二年的最重要之焦點。這也就說明,去年習近平推動的許多獨裁式改良政策至今仍未見效,其仍需將更多時間、精力與資源投放在「穩定民生」上,而不是繼續追捧經濟上的快速增長。

以我們的觀點而言,倘若習近平真有心要改善內需及民生,那麼未來的經濟發展重點就必須將過往所謂的「大水漫溉」──透過過度的金融放貸刺激房地產或是基礎建設的方式──更有效的轉移在各項公共服務的開支,藉此扶持中小企業生存,抑或將金融投資與政府財政刺激,運用在實體生產及高科技發展之上。換句話說,本屆兩會所提出的「求穩」方針,實質上仍存在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即使這些政策真的能夠落實,但因為政策的著力點並未真的面向廣大中小企業和勞工,所以內需與民生恐怕仍無法真正得到滿足。

另一方面,中共在總體的財政赤字方面,從3.2%進一步下調至2.8%。我們再次可以從經濟方面看出中共將「穩定」視為最重要的經濟發展策略。與此同時,在強化「內循環」上,也可以從今年的1號文件[1]當中窺見端倪。如同習近平所說的「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這句話不僅僅作為一個修辭,而是指涉中國經濟除了將更加依賴於國內產業之外,還揭露了目前中國糧食自給率的壓力和危機。

就以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要角「大豆」而言,儘管中國是全球第四大種植國,但同時也是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國內消費八成以上仰賴進口,而美國正是主要源頭之一。再拿玉米來說,中國是世界上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卻仍不足以滿足需求。過去美國是中國最大的玉米供應國,後來則由烏克蘭取而代之,佔中國玉米進口逾八成,而今年烏俄戰爭開始後,這種衝突也將對中國糧食產生影響。

中國人要為吃飯勒緊褲帶,還不只是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問題而已,像是蔬菜價格最近數月也是大幅上漲。2021年11月新鮮蔬菜的價格比起現在大漲30.6%,而雞蛋和淡水魚的價格漲幅也分別達到20.1%和18%。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杜鷹團隊,用不同方法計算出大陸食物自給率變化後,發現20年間的食物自給率已從約100%下降至目前的76%左右,年均下降1個多百分點。另外根據第一財經報導,杜鷹也在1月8日召開的「清華三農論壇2022」上表示,中國的穀物可以做到基本自給,缺的主要是蛋白類食物,這類食物的對外依存度仍在不斷擴大。杜鷹團隊更推算,到2035年大陸基本實現「現代化」時,整體食物自給率可能從目前76%左右進一步下降到約65%。

熟悉中國農業的日本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五郎亦表示「中國由於農地分散及污染,生産效率不高。再加上農民向城市流動,糧食産量今後也難以增長」。這再三證明了中國要實現糧食自給率的壓力與挑戰是何等巨大。

糧食危機早在2020年就已搬上中共的政治檯面,而2022年兩會期間,再次成為中共及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很顯然的,正因為烏俄戰爭將此問題的議程提前。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中國在烏俄戰爭爆發當天,旋即宣布全面對俄羅斯進口的小麥實施解禁。

 

烏俄戰爭對於中國的影響

首先,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其一年大約要消耗掉 7 到8 億噸的原油。雖然中國本身具有油田能夠產油,但其產能卻只能提供約 2 億噸的產量,剩下的 5 億噸必須從國外進口。這也就說明,中國原油消費量雖大,但卻高度依賴海外進口。在進口數據上,中國原油進口國的前三名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伊拉克,2020 年進口佔比分別為 15.6%、15.4%、11%。目前來說,中國的石油進口商因為黑海運費高漲和擔憂西方國家制裁可能造成付款上的問題,暫停了對俄石油進口,表明中國的原油貿易確實受到了烏俄戰爭所造成的供給端衝擊。

此外,高油價將持續扮演今年上半年影響中國經濟的主要隱憂。先從能源消耗占比來觀察,石油有著近兩成的比例,而中國卻擁有高達 32% 的工業比重(其中 84% 為製造業),以及占全球近 30% 的製造業增加值。石油等原物料作為製造業生產、運送貨物的基礎消耗品,油價和原物料價格上漲對於中國的工業企業利潤有著高度的負相關性,當油價處於高檔時,中國的工業企業利潤通常表現不佳。這就說明,儘管中國仍主要以燒煤做為主要的發電來源,使得能源供應不至於因為油價上漲而停斷,但戰爭確實會繼續衝擊、考驗著中國的能源政策,讓中國必須更大程度地仰賴燒煤發電。

對中共而言,戰爭所帶來的真正影響並非在經濟層面,更大的壓力是烏俄戰爭下引導出的中美新冷戰問題。自從在北京冬奧中,習近平和普丁的熱情公開交好以後,俄羅斯就馬上入侵烏克蘭,這就讓中共的外交政策陷入了難以解決的兩難困境。許多媒體分析認為中共有辦法在烏俄衝突之間得利,但就如同上述所說,中共在許多經濟需要上,卻是得和烏克蘭及俄羅斯保持友好的關係。不只如此,烏克蘭也是中國在一帶一路計畫上通往歐洲的必經之地;與之相對的,俄羅斯作為中國重要的原油進口國,中國對俄也有著重要且不可擺脫的經濟依賴。以上足以說明,中國在這場戰爭的角色與所處位置是相對尷尬的。

另一方面,有別於美國慣用的「合理化抗中」的政治修辭,在過往與美國的衝突中,中共往往是以「不侵害」他國、支持各國獨立性的戰略方式,藉此去建立國際的抗美路線。然而,這次的烏俄戰爭卻讓中共面臨到兩難的問題,若中共繼續和俄羅斯保持「不批評、不制裁」的友好關係,也會在未來給予歐美陣營更多對中國施壓的藉口和施力點。

這也是為何烏俄戰爭開打以後,不到1個月的時間,中共對外的修辭從模糊不清但支持俄羅斯,轉變到中立,然後變成了在3月9日時宣布給予烏克蘭500萬人民幣的人道援助。毫無疑問的是,此舉自然是一項非常虛偽的舉動,但背後卻反映著烏俄戰爭對於中共外交策略帶來的兩難,及中共在當中想要求取一個外交出路的壓力。

戰爭開打後,由於烏俄雙方皆是中國重要的進口國,導致中共政權當前的政治立場進退兩難 (圖:Getty Images)

疫情

在中共面臨著巨大的外交難題之時,中國內部的社會問題也仍看不到一個穩定的跡象。中共在兩會結束以後,隨即再次面臨巨大的疫情衝擊,而這一波的疫情甚至比當初的武漢封城來得更加嚴峻。截至最新的數據,中國已經累積了20萬的確診數(當然中共的官方數據是充滿質疑性),其中上海的封鎖更是再次上演著武漢日記中的種種人道災情,也使得中共執著的「清零」政策備受質疑。這背後反映著中共殘酷的獨裁政體,也反映了中國當前在各面向的公共服務仍非常的不足。

當前中國疫情最嚴峻的上海,更是爆發出許多憤怒,直指中共官僚的無能。從上海疫情封城以後,上海市政府到中共官方對於上海居民所提供的物資可謂相當匱乏,多數上海民眾甚至沒有辦法採買任何物資,而僅能依靠「封鎖線」之外的民眾提供食物,甚至得回到「以物以物」來換取自身所缺之糧食。在這期間,不只傳出無數起「翻垃圾、吃垃圾」的慘案,更有上海公民上街吶喊、嘶吼著對中共的不滿。

4月初一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發布有圖貼文,控訴中共將隔離對象關入未興建好且環境極差的「方艙集中營」中。隔離對象不只得睡在紙箱內,且隔離所還滿地垃圾,配給糧食也充滿骯髒的灰燼。然而,這篇貼文一出,卻遭到中共政權的「全網刪帖」,至今已無法在中國找到該貼文[2]。4月22日,名為「永遠的草莓園」的中國網民在微信公眾號上傳記錄疫情封城的影片「四月之聲」。此影片一推出後,瞬間受到廣大迴響及轉發;然而,此影片卻也隨之遭到中共當局的封禁,引發中國群眾劇烈反彈。

不只是在上海,中國部分高等教育機構也得被迫順應「強硬封校」的鐵腕政策。從一則由南京的大學生所製作且受到廣大中國學生呼應的影片[3]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洞悉中共針對大專封校的離譜現象。在諸多封校的大學中,校方強硬要求學生不得離開宿舍,甚至必須每日上報體溫異常,藉此達到對疫情的「管控」。不少校內食堂趁機拉高食物價格,逼迫學生用更多的錢購買食物,而校方對這類食堂壟斷校內糧食的介入卻少之又少,更像是放任其在疫情期間大賺學生的血汗錢。令人感到弔詭的是,在同一個區域內的大學生被迫得忍受飢餓待在宿舍中,而周遭非校園區域的居民卻可正常活動,如此形式主義且雙重標準的防疫規範,自然讓中國青年對中共的防疫政策感到失望透頂。

以上總總,反映了中共官僚的執政無能致使疫情更加走向失控,習近平在這兩年的疫情發展中,一方面嘗試以「愛黨愛國」作為提升民族主義的工具,另一方面卻又遭遇疫情對經濟的打擊,以及因防疫不力而帶來的群眾憤怒。在西方國家面臨到比起中國更加嚴重的疫情打擊時,中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喚回了一些政治聲望──這短暫的「勝利」也回過頭來,變成了習近平升級民族主義的重要依據──但很顯然的,在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封城動盪和極端的獨裁施政手段後,習近平長期鼓吹的民族主義已實實在在地被打回原形。在中國社會的基層人民與青年眼裡,這反映了中共政權正不斷地流失威信,且其積累的憤怒正在不斷加劇;儘管中共試圖撲滅這股反抗獨裁的憤怒,但在中共威信破產、過度吹捧民族主義[4]的前提下,這股憤怒勢必會在未來戳破中共大內宣的謊言,進而轉變為中國社會基層反抗獨裁、追求民主權利的種子。

無能的疫情管控日漸壯大人民的怒火,為日後的中共政權埋下內憂之種 (圖:路透社)

徹底掃除中共獨裁

鑒於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2022年還未過半、在3月初中共剛結束兩會並且高呼要追求穩定之時,中共不論在內政還是外交就馬上面臨到前所未見的挑戰與壓力。經濟學家在中國當前嚴峻的疫情打擊下,也紛紛的對中國今年的GDP增長表示悲觀。

而今年的二十大同時也是習近平正式打破中共最高領導的連任慣例,在如此嚴峻的困境當中,習近平下一個任期勢必會從中共統治階級內到整個中國社會──甚至是在整個世界被放大檢視。這毫無疑問的會讓中共未來面對到更大的統治壓力以及維持社會穩定的難題。

對於習近平而言,中國未來到底能多快恢復穩定,不僅決定了中美衝突下,下一個世界資本主義第一帝國的寶座換誰來坐,還會對中國社會內不斷升溫且難以抑制的社會憤怒造成不同影響,即中共能否將憤怒控制在網路上,而不會轉變成為具體的上街抗爭。反過來說,對於整個世界的基層人民而言(首先從中國社會內部的基層及工人階級,到中港台乃至於整個世界的基層與工人階級),當中國社會基層的憤怒從網路轉向現實鬥爭之時,先進工人與左翼勢力是否有足夠的組織力量能爭取國際性的團結,將會攸關到我們能否把這個資本主義制度下最為龐大的獨裁政權給徹底清除。

為此一任務及目標,工人階級及社會的基層必須要團結起來,並且首先得在中港台兩國三地之間促成一個打破民族隔閡的運動,以推翻中共獨裁及追求民主權利的鬥爭作為共識,並且進一步的挑戰資本主義制度。到了這個階段,建設左翼的替代方案就會是最重要的鬥爭工作,其也將是打倒中共獨裁、建立社會基層民主權益之新社會的堅實力量。

 

 


[1] 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是每天由中央頒布的第一份文件,主要針對中國農業政策的指令,也被外界視為中共在農業政策上的主要施政方向參考。

[2] 目前這則貼文仍可在「百靈果News」的FB專頁上找到,請見:https://reurl.cc/YvWrGx

[3] 見《高校防疫,讓大學生牴觸的究竟是什麼?》
影片連結:https://reurl.cc/WrE2vZ

[4] 在中國,許多發帖認為上海疫情是「歐美境外勢力介入」的結果。但凡此文一出,隨即就會陷入激烈論戰。
可參考以下貼文:https://reurl.cc/b2zO1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