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5月19日疫情擴散至全國進入三級警戒之後,高感染風險的傳統市場施行了人流管制,夜市商圈也展開了自主停業,交通運輸人潮亦大幅減少。接著政府祭出了紓困4.0其中以職業工會納保為依據進行紓困,目標群體就是受上述所影響的攤商、計程車司機,以及其他行業別的自營作業群體。

那何謂自營作業者?在各行業別的面貌是什麼?他們在這次疫情又受到甚麼影響呢?根據勞動部對於自營作業者的定義,指獨立從事勞動或技藝工作獲致報酬,未僱用有酬人員幫同工作,且已參加職業工會者。根據上述定義,自營作業群體在各行業的面貌,就是那些無一定雇主的裝潢修繕水電木工師傅、網站架設編程接案的自由工作者、獨立藝文工作者。根據經濟部統計,2020年全國有132萬的自營作業者,但確切的數字將會是有個浮動區間的。

不過這樣的群體在社會上真實的情況更加複雜、多元,恐怕這次的紓困不能對於那些最受疫情影響行業別的自營作業者提供協助,反倒會補貼到那些不需要紓困的對象。例如當前政府矛盾的勞保法規,五人以下公司資方不一定要成立勞保投保單位,而因此只有五成的五人以下公司有為勞工加保勞保。那剩下占比的勞工甚至公司負責人,很可能就是於職業工會內加保。雖然政府規定職業工會屬於自營作業者、兩個以上或無一定雇主之員工才能投保,但這次的紓困反而能夠使這些投保於職業工會的小公司負責人領到補貼。

近期也有許多攤商反映因為無納入職業工會保險,而無法領到紓困補貼。這上述真實存在的問題皆反映了政府缺乏了準確的統計數字,針對性地讓自營作業群體中最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別進行紓困。事實上該群體本身組成就是高度不穩定且具高度流動性的,因為他們無一定雇主的特性,因此面對市場景氣的波動會更加敏感。例如說這次疫情部分受影響的小吃攤販,就有部分人必須把時間臨時轉行擔任外送員來謀生。

另外,疫情同樣也使網頁設計、資訊軟體開發相關的自營作業群體增加,根據外包平台「Tasker出任務」於去年11月的統計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斜槓人才比例大增多了4成,斜槓族平均每周多花12小時工作接案」。這樣的群體人力有限,但面對景氣好時往往也會以承攬或部分工時的方式,擴大自身人力編制滿足案件需求的增加。由此可證他們是很受到市場短期波動所影響的群體,同時也難以用勞動部規範去認定。因為甚至連我們熟知的傳統市場、夜市的攤販,因為生意好也都常會聘雇打工族作為有酬人員幫同工作。

從上述能認識到自營作業者常因為景氣的波動,好則有望成為小老闆、壞則需要透過兼職打臨工謀生,是一個流動性挺大的社會階層。這樣群體之所以存在與非典型勞動群體類似,都源自於資本為因應景氣波動下創造的彈性。當然還有部分就業人口之所以選擇自營作業者而非一般的正常工時勞工,常常是因為不願意承受資方為利潤為目的所建立的組織規範,更是能依據自身勞動時間換得更多的報酬。但是在疫情下他們也不像受雇的勞動者,可以組織起來要求資方不允放無薪價或裁員,藉此持續給付生活必要的開銷。隨著景氣榮枯浮沈的基層自營作業者,在當前的疫情衝擊下所需要爭取的不僅是要求政府發放足額的紓困津貼,更是需要要求政府在疫情消退後大力推動預算充裕的振興政策,才能使其未來能有更好的營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