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國央行偕同金融監管局、證監會宣布一系列點燃中國經濟轉好情緒的救市政策。內容包括,降準兩碼以釋出長期資金一兆元人民幣,下調兩碼存量房貸利率以減少全國全年家庭房貸利息支出1500億元,第二套房貸首付比例從 25% 降至 15%。並首次大力運用貨幣政策支持股市,首次規模8000億廉價貸款,5000億給資管、券商、保險等機構可透過部分資產質押融資買股;3000億給予上市公司及大股東用於股票回購和增持,並承諾將再視情況加碼支持力度。

隨即在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布會議文件,承認經濟遭遇新情況與問題,並承諾更大力度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支持經濟,會議中並強調要讓房市止跌回穩。《華爾街日報》指出,不同尋常在九月份的政治局會議討論經濟刺激措施與形勢,凸顯中共領導層開始對疲弱的經濟感到緊迫與壓力。

這一系列的政策立場發布,對外展示了中共黨國已決心要提振中國股市、藉此創造財富效應及拉抬市場信心,並嘗試修復因房地產危機而破損慘重的中國家庭資產負債表。

這一回,中國股市的國內外參與者,實在的用錢投票,表明了對中共此番救市政策的肯定。自9月24日至9月30日,中國股市呈現井噴行情,以上證指數為例,五個交易日便上漲了超逾21%,A股成交量亦創歷史新高。

然而,這樣的市場情緒轉變,是否真代表中國經濟形勢即將見底轉折向上?中國經濟是否真能藉此擺脫房地產危機?當前中國經濟危機的核心問題又是什麼?

 

中國經濟形勢究竟有多艱困?

中國經濟不好,究竟有多不好?在陳列彙整各種冰冷的統計數據前,我們可以在各類網路平台上窺見到無數普遍的窘迫慘淡。消費降級、收入下降、財富縮水、生活絕望,無數傳遞此類訊息與意象的文章與短影片,形塑了當前中國經濟的眾生相,或許這些平民百姓的哀嘆更能比中國官方統計的數據傳遞出現實的景象。

自2021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走入跌跌不休的下行循環之中。起初在限跌令的粉飾太平下,房地產市場的頹勢被暫時部分掩蓋,鬆綁限跌令後,真相才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秀雲於3月19日稱,單是十個月的時間,中國房價就下跌了23%。有媒體估計,中國房價自2021年的高點後,已下跌約30%。更有研究指,在北上廣深房價跌幅平均達近三成,價回2016年。在民間輿論中,更有言論指在部分地區房價跌幅超六成以上。

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嚴重破壞了中國家庭的經濟信心與資產負債表,尤其在中產階層家庭之中。平均中國居民的資產比重,高達70%於房地產之中;房貸,又佔中國居民中長期貸款的八成。截至2024年6月底,中國個人房貸餘額,達37.8兆人民幣。此情此景,房地產價格興衰便決定了這一國家經濟的榮枯。

以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所言,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可惠及5000萬家庭,1.5億人口,那概略估算這高達37.8兆人民幣的存量房貸,意味著5000萬家庭平均背負著75.6萬人民幣的房貸,這還沒算上平均20年的還款年限與利息壓力。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近半數的6億國民月收入不到一千元人民幣;2023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報告指,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中位數僅2753元。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2019年月均收入5000元人民幣以上的人口只有7000萬,這僅占中國總人口的5%。

要能拿出首付款,才有資格申辦房貸買房,多少中國家庭拿得出首付呢?

據中國財經媒體統計,中國房產市場這20多年來供售出2.25億套房,其中半數1.17億套房售出在2015至2021年的房價飛升期,總量三分之一達7100萬套的房產又售出在2018至2021年的中國房價山頂。

在這數字背後所透露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實,在中國恐怕有高達數千萬至上億的家庭,不僅是房價買在山頂且背負了巨額房貸,此刻的經濟下行收入減少,更使得還貸壓力更加沉重。據中國房市調研機構克而瑞的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全國住宅類法拍屋掛牌規模達20.2萬戶,年增逾12%。在這背後,很可能是百萬人家庭的破產。

在尚未破產的家庭中,上億的中國家庭房地資產損失少至三成,多至五成以上,而買在房價山頂的房貸是終身勞苦的緊箍咒。這是房地商品化的金融魔咒又一例證,會漲才有買氣、不會漲甚至一直跌,就是經濟噩夢的開始;中國過去長年的房地產牛市,打造了房地創富的全民信仰,如今,它使整個中國經濟與人民陷入長期的還債痛苦之中。過去的中國家庭財富擴張高度依賴於房地產增值的財富效應,地方政府也依賴且致力土地財政,如今結果是為反噬。

部分輿論指,過去幾年中共高層對房地產市場的管控政策,觸發了這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真相是,在這過程中以上億家庭上槓桿舉債買房為代價,成就龐大財富積蓄的少數人,早已透支了無數中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與消費力。這是用中國居民未來數十年的勞動所得/償債壓力,透過房地產市場提早兌現為私人財富資產的合法掠奪。在這過程中,整個中國資本主義的政商權貴都是共犯即便過去幾年中共高層沒有抓死房地產市場,這個過程也無法長久延續。

中國房地產泡沫》想要致富的我,卻被中國爛尾房擺了一道:台灣受-ESG永續台灣權貴透過透過房地產市場提早兌現為私人財富資產的合法掠奪(圖:Shutterstock)

 

消費降級、收入下降、「日本化」

有能力在過去拿出首付買房背貸的家戶,如今資產負債表萎縮,消費力被進一步掏空壓縮。過去就沒能力買房的勞苦大眾,在此經濟形勢下,處境更艱難—失業、降薪、絕望躺平。

過去十年,中國的消費升級,奠基於房地產價格上漲,而非勞動所得的增加,如今房市危機爆發,消費降級也就成為必然。如今實質勞動所得甚至不增反減、房地價格崩潰使全社會的消費需求進一步下降,又將使企業營利更困難、經濟形勢更惡化。

自疫情後,中國眾多的企業紛紛推行降本增效。在中國上市公司中,2021年僅有72家於財務年報半年報中提及降本增效,至2024年已高達2100多家。在這些隻字片語背後,所隱含的是裁員、減薪、更高壓的勞動強度與職場內捲。觸發這現象的,是整個中國經濟的萎靡頹勢。企業紛紛力求降本增效的趨勢,又將使得整體經濟更加艱困,本就疲弱的消費力因此雪上加霜。

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被眾多經濟學家喻為「日本化」,即消費降級、經濟低度增長甚至停滯、通貨緊縮、因著資產貶值信心低落使企業與居民開始更積極追求儲蓄,厭惡債務且致於降低槓桿。中國經濟學者付鵬稱:「當時日本的狀況就是現在中國正在經歷的,但中國的問題又比日本嚴重許多。中國未富先老,未富先債,就業形勢也非常嚴峻。」

的確,如今中國所遭遇的「日本化」,比日本過去所經歷的將更為艱困。相比日本,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更薄弱、貧富差距與城鄉差距更嚴重。且不同於當時的日本,如今中國受著整個美歐為主導的經濟圍堵與封鎖,當時日本的企業與資金能出走海外,一定程度緩解國內萎靡的經濟與需求不足,中國今天卻是處處對外碰壁,海外擴張受阻,這也讓中國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加艱困。

 

實惠民生的財政政策

中國股市當前的暴漲固然暫時點燃了許多中國資產階級與中產階層的熱情與經濟信心。但這並不足以扭轉中國經濟的頹勢,它只扮演了短期對沖下行風險與暫緩悲觀情緒的作用。

如果中國政府不出手修復拯救中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不透過財政政策提高廣泛普遍的居民收入與可獲取的社會福利保障,那麼當前短期的樂觀情緒是無法延續與兌現的。

正如上文所指,在一個僅有5%居民月均收入超5000元人民幣的國度裡,股市的暴漲終歸不會是普遍廣泛的造富運動,尤其是中國股市長年來牛短熊長的慣性,更會使得當前的參與資金更具有投機與博弈性質,而非意圖長期參與。

中國政府當前大力刺激股市或能短期拉動消費信心,但長期的消費力復甦與增長,還是得回到對於更廣泛群眾的勞動與財產性收入增長的預期提振及兌現上。

這不僅是需要在貨幣與金融政策上大幅降低中產階層與基層民眾的房貸償還負擔,大幅減免利息償付的壓力,甚至應制定針對基層人群具補償性的公有化政策,藉此免除瀕臨破產返貧家庭的房貸債務,這能拯救許多基層家庭免於家破人亡與挽回被掏空的消費力及勞動所得,這亦能為公共住宅項目提供實際的支持

短期內讓房市止跌回穩,固然是能緩解當前經濟下行的趨勢。但要給予消費力、人口的量與質、及勞動所得增長長期的宏觀因素支持,則必須讓居民的居住需求不需再透過自求多福各憑本事的私人購買商品房來滿足,而是得以享有具高品質與安全性的公共住宅保障。

除此之外,更需要透過大膽激進的財政政策完善保障民生福祉、改善社會福利。不應當再把財政預算用於過剩產能投資與使用率低下的基礎建設或「政績工程」上,更為迫切的是用於實惠每一個基層中國居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生老病死、養老、育兒、急難救助與醫療、公共住宅等項目上。

造就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不是中國的工人階級與勞動者,而他們在今日卻要因此承受最深刻的磨難。經濟情勢艱困,它們卻還要遭受延遲退休年齡、甚至欠薪減薪裁員失業破產等厄運,而股市暴漲也對其生計無直接助益,但他們才是整個經濟運作的基石,最應得到「救市政策」支持的,而不是中國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老總,更不是中國股市中的投機資金。

只有這樣的方針,才能扭轉中國廣泛勞動群眾持續惡化的生活水平,廣泛勞動群眾的綜合生活水平才是整體經濟的根基與真實樣貌。我們呼籲,中國的有志之士和工人階級及其支援團體,必須也聯手起來共同推動爭取完善的社會福利與民生保障,並對抗當前一眾中國企業降本增效、裁員減薪等殘害各行業勞動者的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