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部去年五月統計,國內非典型就業人口共有799,000人。所謂非典型勞動諸如部分工時、約聘人員、任職於人力派遣公司員工,他們是最不受保障的勞動群體之一。資本為應對市場波動所需要的「彈性」,便是由他們所承受代價,這代價就是不穩定的就業且缺乏保障與低廉的工資。在疫情中,他們普遍要面對被砍班、收入斷炊、缺乏充足的紓困援助及就業支持。
疫情如何衝擊非典勞動者
本土疫情爆發,根據經濟部統計5月餐飲業營業較去年衰退18.6%,104人力銀行對於住宿/餐飲服務業單月職缺衰減24.8%。非典型就業人口在住宿/餐飲服務業為大宗,占約11萬人。三級警戒若持續延長,這些非典勞工將存在被優先開刀的風險。受疫情影響大的產業之雇主,在考量疫情不穩定的情況,恐怕未來釋出的職缺更多會是非典型勞動。
另一方面疫情也促使不少收入不穩定的勞工加入外送員的行列,而美食外送平台長期以「承攬制」規避勞雇關係的事實,因此外送員實質上也是一種非典型勞動。在疫情緩和之後外送的需求下降,薪資報酬不夠生活時,這些勞工並不會得到「失業補償金」來重新找尋一份收入。
至於紓困,五月底政府推出第一波的紓困4.0是完全忽略了部分工時勞工(兼職、打工族),但這些群體首要面對的是名為「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實為「資方單方面砍班」的情況。以部分工時勞工群體來說,近三成是學生,從事餐飲服務人員、事務人員、作業員為大宗。不妨從Dcard、PTT窺視局部的事態-許多半工半讀的學生發文描述被砍班無收入、又得繼續繳房租的情況,求助網友梳理困政策才發現紓困無門。
對於部分工時勞工紓困的疏漏構成了輿論的反彈,勞動部才在6/24宣布動用「就業安定基金」,資格為4月30日前在就業保險月投保薪資23,100元的勞工,享1萬元紓困。但是這點金額根本不夠這些勞工面對三級警戒不知何時才停止的生活需要。更大的問題是,雖然法律有規範部分工時勞工得投保就業保險,但仍有許多雇主並不會給予兼職或工讀員工投保就業保險。光是去年未保就業保險,而被開罰的案件數就達3104件,若計入未檢舉的狀況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恐怕這1萬元杯水車薪的紓困,仍是會有漏網的現象。
政府另外推出的「安心就業計畫」、「充電再出發計畫」,也出現部分工時勞工因為無與雇主約定工實而無法申請的情況。這反映了部分工時勞工常受到雇主依照生意好壞,不定期的調動每月工時。至於「安心即時上工計畫」號稱公部門會釋出四萬個職缺,在政策排擠掉去年已參加過該計畫的人員之下,恐怕也是不足以涵蓋到受疫情衝擊的非典型就業勞工。
面對非典型勞動者在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困境,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主張,政府應在疫情干擾經濟與社會運作期間,全面普發紓困津貼藉此保障全民皆能夠享有最少月基本工資的生活保障。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全國的勞工不論是典型還是非典型就業,都需要團結組織起來,爭取全體受僱者皆能得到正式僱傭與完善的公共服務保障,不再讓就業市場中的求職者為了求生存,而暫時或長期被迫得接受待遇更差勁的非典勞動,不再讓「非典型勞動」成為一種資方剝削工人、壓低工資水平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