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猴子的一生》最近在網路上刮起一陣旋風,雖是使用各種迷因圖與低成本動畫製作而成,但仍可讓大眾深有所感,貌似自己或是周遭親友有著類似經歷一般。本片表面上是在說一名青年經歷各種不盡人意之事的無奈與悲劇,但也體現了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下的各種真實問題與矛盾——耐人尋味的是人們正前仆後繼地跳入這循環當中而不自知。

本片主角:青年/超商大夜班/月收37K/有學貸卡債,這一背景下寫實描繪出青年在社會上的實際困境,諸如低薪、高工時、背負債務、購買高額消費品帶來的虛榮感,最後陷入財務赤字入不敷出眾叛親離的局面。動畫以悲觀主義的方法,集一切不幸之大成在主角身上帶出現今社會上的種種現象,影片中提到「歐老師避震器仿蠍排氣管就是好、「重機就是比塑膠車好,以及「我已經有重機了不要回到白牌車的論述,這再一次的證明了消費主義下廣告作用的效果,讓主角陷入大牌迷思合併自身虛榮感,同時不去衡量自身經濟能力,一昧的求得超出能力範圍的高額消費品,最後在經濟管理上面對到更大的困境。

片中也提到主角想要有更多金錢花費,在加薪無望下只能加班提高薪資,這不得不提到為了資本主義存續而衍生出的新經濟形態「零工經濟」,其吸引了大量青年投入到其中。表面上似乎釋放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和就職彈性,實質上卻是透過接案或承攬的方式,讓雇主可以不用提供勞工更多法律保障,同時把生產的成本轉嫁到勞工身上,理論上讓大家有工可做不會失業,但實際上卻是在加重剝削工人的勞動——例如:外送員、派遣工、UBER司機、物流員。以台灣外送員為例,投入到這些崗位的人大多具有大學學歷、平均年齡26歲,但這些崗位沒有實質的升遷管道,想要更多的薪水就得延長工作時數及降低生活品質。

片中主角生活上感到無助時依賴社群媒體,使用社群媒體發文發洩情緒,同時亦讓主角陷入情感上的無助,主角時常滑手機看自己發文的按讚數,希望透過更帥的追焦照累積粉絲成為新一代網紅,來改變自身形象,但這些終究只是泡沫幻影。青年對社群媒體依賴在近年可以說是愈來愈普遍的現象,社群媒體借助演算法讓同樣有共同興趣的使用者愈發接近,形成同溫層。社群媒體常看到的網美照、旅遊照往往只有展示美好一面,殊不知這只是給生活戴上一層濾鏡的幻象,實際上是讓青年累積著自身生活的壓力,同時無法走出既有的經濟困境。

這其實跟主角精神自律與否無關,而是資本主義下的「常態」,即通過拜物的形式換取形式上的滿足與幸福感。關鍵不會是在商品也不會是消費本身,而是資本家為了利潤,創造了虛假的需求、操控了消費文化的組成,人們發現只有購買商品時才會獲得短時間的愉悅感和幸福感,此時一個迴圈就成立了。這種需要金錢來支持這一迴圈的價值觀,透過讓勞工不停的工作與勞動來換取這短暫的幸福感,所以愈工作愈窮、愈得不到滿足;與此同時,資本家、富豪正透過這一消費賺的盆滿缽滿。

猴子渴望壓倒他人、直覺利用他人,難怪車友、家庭、職場、女友,誰也無法填滿內心空虛。片中對於主角生活的描述,也對青年悲劇的影射(圖:Eric Duan YouTube)

 

我們拉回現實,青年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接收著來自各種虛假需求的廣告,影響他們購買的慾望,引導他們走向認為就是要這樣做才「夠潮」、夠引人注目,從此步入消費陷阱,最終面臨到高額債務、財務失衡、信用破產。這是漸進式的過程,當事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欠下高額債務,等發覺時已經為時已晚。

勞動部統計,整體薪資平均為53,900元,而青年薪資平均為34,019元,近四成青年有加班;有加班之男性平均每週加班6小時、女性4.7小時。由此統計見得,青年在薪資需求上很大程度需要靠著加班來提升所得、換取生活所需的花銷,但儘管有加班,可大多青年卻依然無法達到薪資水平的中位數。薪資低迷讓青年產生另一種補償心理以及尋求其他的心理滿足,而最容易獲得心理滿足的方法,就是物質上消費及社群媒體的關注度,這也就讓多數青年產生普遍的社群成癮和焦慮感,構成沉迷網路,抑或是產生更嚴重的社交壓力與心理疾病。

從 《山道猴子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見青年在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問題是何等劇烈,在悲劇時,我們也要反問:為什麼社會照護網絡會失靈?原因在於,資本主義不斷的削減社會福利開支,讓每個人能得到的保障越來越少,同時也讓弱勢的族群(特別是青年)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同樣的,資本主義下的低薪、消費陷阱、社交壓力,也是構成山道猴子最終悲劇的導火線。我們需要的,是建立起一個新的、更友善的社會體制,在基層群眾之中尋求新的資本主義替代方案,訴求真正的民主、平等,並打造反對剝削勞動與歧視的新社會,讓山道猴子的悲劇,不再發生在每一個青年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