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將是餘生最涼的夏天
近年全球各地都接連發生熱浪,不斷突破歷史高溫。2022年花蓮在7月22日便創下全台前所未見的41.2度高溫,月初(9月1日)三峽也以40.6度飆出今年次高溫;日本的2024、2023年同樣並列出現最高氣溫紀錄;7月24日美國西部各大城市亦迎來一波破紀錄高溫,造成野火四起蔓延不斷;中國北方更飆破70度,六月異常高溫持續多日;就連正處冬季的澳洲,也來到 41.6 度,創下了冬季最高溫;印度、加拿大、希臘等國在今年夏天也遭遇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氣溫。世界上許多地區已面臨著嚴重的暖化危機。
從全球的範圍來看,去年各地同樣接連打破高溫紀錄,「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已經表示這是過去10萬年中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溫度已升溫1.48度,離《巴黎氣候協定》承諾的1.5度門檻不遠。然而透過我們的後見之明可以看到,狀況並沒有好轉,今年連續13個月衝破同期高溫紀錄,可預期將再次續寫「有史以來最熱年」的紀錄,不僅是最熱年,7月22日亦是全球均溫史上最熱的一天。全球均溫也比工業化前高出了驚人的1.64度,可見氣候危機已是真的火燒屁股、迫在眉睫,暖化加速的情況岌岌可危,將對未來造成嚴重影響。
超出人類控制的氣候變遷反饋迴圈,一頭被激怒的猛獸
這樣的異常氣溫,已經造成全球每年500萬人喪命。在今年6月14日的麥加,單日被50度高溫活活熱死的就超過1千人;台灣六月因熱傷害就醫的人數也已達到563人,超過去年同期。
然而極端熱浪帶來的危害並不單單只有最表面的容易造成民眾中暑、熱死。過去也有研究顯示,因為停工、生產力減少、成本增加,1992年到2013年的熱浪使全球經濟累計損失16兆至50兆美元,更加大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而產量降低、成本上升、收入變少,也將連帶導致小麥、大豆、肉品、水果、巧克力等食物價格大幅上漲,造成「氣候通膨」。去年引起大眾恐慌的缺蛋事件,也是氣候變遷造成物價上升的一例,日後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成為常態,更加頻繁發生,造成民生不便。
近年侵台颱風大幅減少、強颱凱米造成11人死亡的嚴重災情,也和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實際上颱風並不是變少了,只是生成、行經的緯度較已往更高,將更常撲向中、日、韓等國。這也不代表台灣可以相安無事,颱風不來也意味失去大部分降雨,未來容易出缺水危機,且只要颱風一到,風速、降雨威力都將比現在還要可怕。所帶來海水倒灌的風暴潮與暖化本身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也會導致大量沿海土地被淹沒,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就表示到了2050年,台北、新北、台南、高雄等都市將有大量建築、古積遭淹溢,包括台北車站、總統府、85大樓……,我們也可能可以在7、8年後,先看到曼谷大部份土地沉入大海。
再來,全球暖化也帶來了嚴重的乾旱與缺糧危機。在九月初希臘的乾旱中,就已導致了一座人造湖泊嚴重乾涸;在非南的納米比亞,同樣遭遇了百年來最嚴重的大旱,降雨量僅有過往平均的20%,導致國家陷入緊急狀態,全國半數人面臨缺糧危機,140萬人與野生動物搶水搶糧,當地政府還必須開放撲殺700餘頭大象、河馬等野生動物以提供肉類協助人們渡過飢荒。台灣看似衣食無虞,但作為一個糧食自給率很低、缺乏韌性的國家,在稻米產量與2018年的195噸相比已減少25%之前提下 [1],氣候變遷將導致未來預計再少產18%稻米、17%玉米;據IPCC的報告也指出,暖化超過二度很可能造成全球糧食供應持續中斷,2030 年玉米的產量預測將下降 24%,2050年時全球糧食產能將下降5%至30%,在這樣自給、進口都嚴重受到打擊的條件下,台灣的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也將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氣候變遷也為生態帶來不小的衝擊。今年七月就在核三廠出水口附近的淺礁發現約8成珊瑚出現白化,若再長期受損可能難以恢復;五月墨西哥的極端熱浪也導致大量瀕臨滅絕的吼猴嚴重中暑脫水而死;過去就有報告指出,全球約有一百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威脅,氣候變遷將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氣溫上升也導致生物棲地改變,動物往兩極移動,為病原體創造接觸新宿主的機會,未來將出現更多流行疫情。以登革熱來說,因為熱浪影響,今年台灣已經累計163例,創下8年來新高;因為氣候變遷和跨國人口移動,今年的法國奧運也嚴重受到病媒蚊威脅,上半年歐洲病例已經突破2800宗。
其他地區也將面臨到冰川冰蓋融化、野火肆虐等等的氣候災難,而這些災難之中更有多數屬於氣候變遷反饋迴圈,只要發生就容易回過頭加速暖化效應,形成惡性循環。這些迴圈中更有不少可能觸發「氣候臨界點」,一但超過便有如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不論日後多努力減碳挽救,可能依然會使全球進入溫室狀態,氣溫急劇飆升。而根據去年對《地球限度理論》的研究報告,九個臨界點中有六個已經被大幅突破 [2],地球實際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困境。
如果無法在2030年達到碳排減半,並在2050年以前達到零碳排,無法維持暖化不超過攝氏1.5度,那這些氣候災難最後可能將導致2050年有12億氣候難民出現,而先前光是400萬的敘利亞難民就已經在歐洲引起一連串政治動盪了,12億氣候難民所造成全球範圍的右翼情緒興起,後果如何便可想而知。
氣候變遷造成一連串的自然衝擊與危機(圖:Shutterstock)
在資本主義消失之前,地球可能就會先毀滅
眾所周知,種種的氣候災難正是資本社會毫無顧忌的製造大量碳排所致。在2022年的全球人均碳排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高達11.63噸,位居全球第17,而其中台電、台塑化、中鋼、台積電等排碳大戶就占比將近四成。我們過去也已經有文章指出,全球前100家大企業就造成了71%以上的碳排放量。可見大部分碳排並不是由一般民生製造,而是從化石燃料、礦業等集團的排放而來。
就算這些企業各個都聲稱自己注重環保永續,但全球的碳排量還是無可避免的不減反增。因為造成這一切災難的溫室氣體增加[3]、環境破壞,歸根結柢都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為自己創造更多利潤,這也就需要更大程度的對自然資源與勞動力進行壓榨剝削。
化石燃料意味著各種廢氣、廢水、廢鑽井液,還有原油外洩、水質污染、土壤污染、生態破壞、砍伐雨林、塑膠污染;礦業同樣代表著濫伐森林、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半導體生產代表更多有毒化合物、污水;宜家(IKEA)等為自已打上環保標籤的家具零售公司,背後也剷平了多國的原生林,用以抵消碳排種樹行動,也對當地的生態造成嚴重破壞;跨國食品巨擘亦會大面積伐林、破壞基因多樣性、濫用抗生素、奪取加拿大等國原住民的水資源。當然,這些也急劇加速著碳排增加、氣候變遷和極端熱浪,今年的全球材料足跡就已經達到1045億噸,超出地球最大安全界限(500億噸)兩倍之多。
就算現今產品已經足夠甚至過剩,但資本主義還會刻意製造人為稀缺,以此持續賺取利潤。例如蘋果就因為市場早已飽和,為了獲取利潤、持續成長、與他廠競爭,會使用「計劃性報廢」的方式,每次有新產品推出時就會讓舊產品變得遲緩,使消費者被迫汰換。這不僅對人類福祉及發展毫無幫助,也嚴重破壞環境。這些舊手機不只每支帶來約95公斤的碳排,被丟棄後每年還會造成4100萬噸的電子垃圾,其中的種種稀有金屬會釋放許多有毒物質,對加納、尼日利亞等國的環境帶來嚴重污染。
快時尚也是另一個製造人為稀缺的方式。這些廉價衣物往往是透過壓榨落後國家的勞動力來削價競爭、追求利潤,造成強迫勞動與童工問題。快時尚也對環境帶來大量負擔,不僅每年產生超過10萬噸廢棄衣物、導致佔全球10%的碳排,還是全球第二耗水的產業,20%的工業廢水來源於時尚產業。紡織物染色過程亦使許多水源遭受污染,不少微量塑膠與有毒物質也會在洗滌的過程中進入水循環,對海洋生態造成危害與威脅。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各國、各企業也無法達成他們允諾的減碳目標,就算荷蘭等少數國家可以達成,多半也是透過產業轉移到落後國家的方式實行「漂綠」,對實際阻止氣候變遷的燃眉之急沒有任何幫助。
全球前100大企業造成了70%以上的碳排放(圖:Greenpeace)
在氣候末日到來之前及時踩下煞車
對於氣候危機,我們應該認清資本主義社會什麼也做不了。正如我們日前對公正轉型的分析,以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先前已提出的《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來說,這十二項政策大多都還停留在過於理想的計劃階段,並未進行規模化的實施。如果在資本主義之下,一昧追求無限的經濟成長與考量企業自身利益,就必然會加重環境負擔。種種氣候危機更可能被利用來大賺災難財,讓貪婪的資本家們藉機販售各種保險、農藥、化肥,建設防波堤、海水淡化廠、私有化綠電、負碳技術……,甚至可能是前往火星居住的門票。
我們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都是從個人的節能減碳和環保行動出發,但卻輕易放過了真正製造大量碳排放的元兇——也就是各大企業,這些大企業口頭上的「社會責任與行動」與其利潤盈餘往往不成正比。在國際範圍內,地緣政治的考量使得減緩氣候變遷的公約形同廢紙;在台灣,虛設般的資本利得稅也使得我們無法制定有效的計畫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並阻礙了我們要求這些企業為自身的碳排提供更多社會責任的進程。
面對極端熱浪、氣候變遷,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各地群眾以國際主義的角度,認識到問題的危急不能再仰賴過去禁用吸管等等環保贖罪儀式的幻想就能解決,而是必須由每個深受氣候災難所害的我們立即起身團結行動,共同反對政府財團繼續追求利益、要求通過富人稅及縮減軍事支出來制定更完善的永續計畫;停止非必要又對環境造成大量破壞的產業。
對於碳排最大的能源部門,我們應透過群眾運動,要求將資源挹注在風能、太陽能等潔淨能源的建設,以全面取代非潔淨能源,並避免導致價格上漲的能源短缺。也需要加強投資於科研機構,以持續改善巨型電池等對環境友善的技術,縮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另外,發展潔淨能源亦需要事前規劃新興綠能產業人才的培訓,開拓相關工作崗位。
在運輸方面,必須訴求擴大補貼以支持民眾汰換舊車、購置電動車,同時規劃建造便民免費的公共交通以滿足民眾需要,最終達成全面停用私人燃油交通載具。
我們同樣必須在這些轉型的過程中落實民主監督,避免衝擊傳統產業工人等基層人民,提供完善的弱勢補助。也應在充足的評估及研究後,讓能源建設對環境的傷害減輕,反對以環保、綠能之名,嚴重破壞山林、海洋等環境的行為。另外也需要將能源與運輸部門、相關企業民主公有化,小心私人財團透過綠能及交通建設謀取利益、從中斂財。
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在氣候末日到來之前及時踩下煞車。
[1] 資料來源為「農業部」→「相關網站」→「主題網站」→「農業統計資料查詢」→「動態查詢」→「農產品生產量值統計」→「查詢確認」。
[2] 在不同的報告與會議上,分別歸納出有9個(6個已突破)、16個(5個已突破,8個瀕臨危險)和26個臨界點(5個瀕臨危險)。
[3] 對於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甲烷也是來源自畜牧業的牲畜、廢棄物分解與生質能、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二氮則主要是來自農業施用的化學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