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一段時間,台北市一名一歲大的男童「剴剴」於托育期間,疑似被保母與其胞妹虐待致死,引起全台灣的關注,輿論一片譁然。而後續警方上銬社工的畫面,又激起了新一波的爭議與討論。面對這樣的人倫悲劇,我們所能做的不只是痛斥加害者與惋惜,在本文中,我們將以左翼的角度探討台灣社會安全網的缺失,是怎麼間接導致了此次虐童案,以及如何在未來預防悲劇的重演。
虐童案的前因後果
男童「剴剴」的生母入監服刑、生父失聯,原由外婆照養,但後來外婆無力照顧,因此經由新北市社福中心委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尋找收養家庭出養。2023年9月,兒福聯盟委託台北市文山區居托中心管理的劉姓保母照顧男童直至出養。2023年12月24日,劉姓保母稱剴剴溢奶,失去生命跡象,送醫搶救後不治。但是院方發現剴剴頭部、臉部和四肢多處都有明顯傷勢,疑似受到劉姓保母和胞妹虐待致死。三個月後的2024年3月10日,此案件由男童親友於社群平台揭露,引起軒然大波,輿論不但厲聲譴責施虐的保母,負責男童收出養及安置的兒福聯盟與訪視社工同樣成為眾矢之的。3月12日,警方以訪視社工涉嫌偽造文書、過失致死,上銬後移送至台北地檢署。
保母制度的缺失
剴剴之死並非個案,而是保母制度系統性問題的縮影。根據報導者的整理,過去10年來,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保母照顧致死或重傷案件。保母虐童案的層出不窮,其制度性的問題在於目前保母托育的制度設計並不完善,無法有效預防虐童案。
台灣當前管理保母的責任,落在各縣市71個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身上,居托中心由地方政府委託民間單位承接,所有該區域內的合格保母皆要向其辦理執業登記,並接受居托中心訪視員的定期訪視,確保保母的照護環境符合法規。然而,保母管理系統缺乏一致的監管標準,各縣市的居托中心在訪視程序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不同單位的訪視品質參差不齊,只能依賴承接各地居托中心的民間單位累積經驗,發展各自的訪視方法與標準。此外,相較社工對特殊個案的訪視頻率,居托中心對於保母的訪視密度不高,因為制度原始的設計只是為了確保基本的安全條件,而沒有考量到高風險的照護環境。
最後,依照規定,一位訪視員要負責督導60名保母,一年至少要進行100多次訪視,平均每週有兩個半天穿梭在不同保母家,在短短的45分鐘到一個小時內,執行多達40項的環境檢查,並且觀察保母與孩子的互動情況,如果保母帶的孩子多於一位,訪視員就需要追蹤更多孩子的照顧情況。若遇到保母不願意配合,沒有公權力的訪視員也只能通報社會局裁罰。
社會工作者的困境
在虐童案被媒體廣泛報導後,許多人紛紛指責負責訪視「剴剴」的社工玩忽職守,甚至懷疑社工有意隱瞞實情以包庇保母。目前案件仍在司法調查中,因此本文不會討論訪視社工是否存在失職或偽造等問題,而是將重點放在更大層面的疑問,台灣的社會工作者是否能夠支撐社會安全網?
台灣社工所處的環境艱辛,早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甚至被形容為「近貧幫助赤貧」,所以社工當前所面臨的困境是什麼?接下來將從「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兩個方面討論。
首先,如同台灣多數的基層勞動者一樣,社工同樣處於著高工時、低工資的勞動條件中。根據人力資源網站的資料統計,年資1年以下的社工,平均月薪為3.4萬;年資3到5年,平均月薪3.7萬;年資5到10年,平均月薪僅有3.8萬。考量到社工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內容繁雜的工作以及背負著巨大壓力,這樣的薪資顯然是不足夠的。如果再加上工作時間,那麼社工完全就是血汗勞工了,2018臺灣社會工作服務產業勞動調查指出,近六成(58.7%)社工的工時落在8.5到11.5小時間,更有6.1%社工的工時在12小時以上。另外,不少社工都曾面臨被機構要求「回捐」每月部分的薪資,使得社工的處境更雪上加霜。
其次,社會工作雖不似其他高風險職業要面對危及生命安全的職業災害,但社工是高度「情緒勞動」的工作,案主往往處於社會中最低谷、最無助的狀態,社工在與其互動的過程中,可能因長期承受案主的負面情緒,而導致情緒壓力甚至是罹患精神疾病。此外,面對情緒不穩定的個案,言語威脅、口頭辱罵、甚至是肢體暴力,都是社工難以避免的職業風險。根據2023年各縣市政府社會工作人員遭受執業風險統計,在職社工6,281人,其中有533人次曾遇安全危害。惡劣的工作環境,導致社工的人力流失嚴重,根據統計,社工人力流動率由2021年的14.5%攀升至2023年的25.8%,與此同時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卻逐年攀升,進一步惡化了社工本就繁重的工作。
3月15日衛福部召開出養童遭虐致死事件檢討會議,表示要提高「訪視頻率」與「突擊式檢查」。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批評,在社工的服務量能有限的情況下,增加訪視頻率反而可能壓縮既有訪視的品質,最終為了符合流程讓訪視品質下降,或是社工被過多的工作量壓垮而離職。要預防虐童案,一昧地提高社工訪視與檢查的次數是行不通的,如果不解決基層社工血汗過勞、人力不足的困境,就不可能建設完善的社會安全網。
社工長期面對的是低薪與高工時的血汗過勞(圖:公視新聞網)
社會主義者的觀點
「剴剴」虐童案暴露了社福體系的系統性問題,如果我們希望未來不再發生類似的悲劇,那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檢討當前體制的缺陷,還需要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首先,台灣的社會福利是高度民營化的,大部分社會福利服務供應的模式是政府契約委託民間機構執行。可是社福體系的高度非營利性與公共性,注定民間社福團體的運作仰賴政府補助與民間捐款。民間捐款不夠穩定,也不是所有團體的募款能力都足以維持生存,因此政府提供的經費變得舉足輕重。因此,政府需要對社會福利挹注更多經費,同時政府需要負擔起更多的責任,包括建立統一管理的標準、建立更多公共的社會福利機構。
其次,如同前文所述,社福體系長期以燃燒社工的熱情與生命維持,但這種模式注定不能長久持續下去,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在高工時、低工資、高壓、人力不足的環境下工作呢?因此,要打造健全的社會安全網,必須要改善社會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以及積極補足人力。
最後,「社會安全網」絕非社會問題的解方。社會安全網的意義在於當社會中的個人無法處理其生活的困境時,社會安全網可以協助他們渡過難關,簡單來說,社會安全網是種補救的機制,無法根本性克服社會問題的病灶。因此,關鍵在於解決導致悲劇發生的社會問題,以本次虐童案為例,其源頭是貧窮問題所衍生的親屬無力照顧幼童。而許多社會問題的成因在於,當前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視利潤、資本積累為最高目標,而非滿足個人的生活所需以及增進整體社會的福祉。
那我們該尋求以什麼方法達成上述的要求?非常明確的一點是,政府並不積極主動的想解決社福體系的問題,只有當發生如同「剴剴」虐童案這類震驚社會的案件時,政府才不情不願的檢討問題。但是社會改革不應該以血與淚為代價被動進行,我們需要主動去爭取並推動變革。我們相信左翼的勞工政黨將會有能力為了整體社會的福祉去爭取社會福利體系的變革。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在此呼籲關心兒少虐待、關心社福體系、關心社工處境的群眾,一同加入我們的行列,討論組建勞工政黨的計畫,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而非創造利潤的社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