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可能會在歷史上被認為是AI技術更加廣泛的進入大眾意識的一年。首先的震撼是2022年夏天,OpenAI公開了可以從文字描述生成圖像的DALL·E 2模型、它的商用版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在AI圖像生成領域遠遠打破了先前的模型的效果(例如Google的深夢Imagen)。這些「AI圖像」迅速傳播,並很快掀起了包括技術、版權、藝術價值定義的大討論。然後,在2022年11月,OpenAI公開了ChatGPT。一時之間,整個社會大眾對於AI究竟能「智能」到什麼程度的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前AI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在AI技術還不成熟的過去,就已經有針對科技發展所做出的種種討論與擔憂。在諸多影視作品中(例如駭客任務 The Matrix),對於AI人工智慧發展並侵占人類世界的科幻題材,一直是相關流行文化津津樂道的探討主題。然而若追述到2014年,AlphaGo的創造並擊敗世界棋王李世乭一案,確實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對AI技術發展的擔憂——儘管就像AlphaGo團隊所說的,這個AI技術離真正取代人類還有非常遠的距離。

時間快轉到2023年,Midjourney等模型已經在威脅傳統的插畫家與藝術家的工作,中國的遊戲廠商已經解雇了許多美術設計與插畫師(風傳媒36kr)。 AI圖像是從人類藝術家畫的圖像當中學習到作畫風格,但是又反過來威脅到這些原作者的工作,所以自然掀起了藝術家社群裡面巨大的反感。同時,「科技 vs. 藝術」的話語結構也很容易與前幾年的NFT「藝術」的辯論形成同構。但是與被NFT盜取的圖像不同,這次AI生成的圖像的歸屬權要討論起來就變得很複雜了。

語言模型方面,在原理上,ChatGPT只是不斷的吐出最「讓讀者滿意」的文字。但事實證明,這已經足夠讓它回答出幾可亂真(包含正確或不正確)的回答。由於它的特性,就算是對於它完全不「知道」的問題,它可以憑空捏造各種天花亂墜的話語,只要可以讓讀者滿意。已經可以觀察到不少例子是不懂AI技術的人把ChatGPT說的話當作真話,但其實裡面的事實統統都是編的。有很多媒體的從業人員認識到這對於散播謠言與假新聞的危險性並試圖去警告大眾(衛報),這可能會使得社會大眾對於事實查核、判讀文章的技巧產生深遠的影響。

雖然如此,微軟的GitHub Copilot與ChatGPT都已經證明了它有能力寫出好的文章甚至是程式。假設一個專家寫出的文章是100分,目前ChatGPT至少也可以達到60、70分的水準,假設它還有哪些比較不足的地方,相信在未來的版本中也會越好。如果說跟圖像打交道的工作還比較有限,那麼語言的AI改變的將是更廣泛的生產工作,例如諸多文書人員、行政工作者、媒體從業者、會計、法律工作甚至政府的基層公務員等需要透過大量文獻、資料蒐集的專業者,都有可能在未來被語言AI技術取代。

與事實發展方向不同的是,在過去社會大眾對AI的認識中,一般被認為是體力勞動者更容易被AI所取代。然而,事實的發展方向卻與過去人們的推測不同,在語言AI技術、圖像生成技術已初步成形的當下,在肉眼可見的未來將被取代的工作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文書行政,還包括創造性的繪畫、設計等從業人員。

總的來說,AI人工智能現今的發展,並不會讓人類不需要勞動或工作,也不會讓所有職種、工作都被取代,但顯而易見的,這些技術會變成未來人類需要學會操作的「工具」。就像如今社會,幾乎所有工作都要學會使用電腦、網路一樣,語言類的AI技術勢必也將成為未來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這些技術的誕生,同時也會減少上述所提到受影響職種的人力需求進而使得工資減低。

根據高盛的報告,未來AI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會取代3億個工作崗位——即使會有新的工作崗位同時被創造出來——AI人工智能所消滅的工作崗位將會比創造的崗位來得更多;與此同時,AI技術的誕生有可能在10年內提生全球GDP生產的7%。由此可見,AI技術的發展引起人們的擔憂,確實不是沒有道理。

高盛:AI「顛覆」全球勞動力料3億個職位遭取代香港深受影響未來AI技術的發展,將會衝擊3憶個工作崗位(圖:香港01)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看法

從客觀原則來說,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盧德派(Luddite),馬克思出生的1818年,「盧德將軍」的起義才被英國資產階級鎮壓不久。對於這個工人興起的運動的失敗,馬克思沒有把它神話,而是用一種冷徹的眼光在剖析著改變生產、提高生產力的科技發展。馬克思描述了科技發展下工人悲慘的命運:

勞動資料一作為機器出現,立刻就成了工人本身的競爭者。通過機器進行的資本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條件被機器破壞的工人的人數成正比……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就這樣被機器變成了過剩的人口,也就是不再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所直接需要的人口。

但馬克思又反對只是反對「機器」本身:

工人要學會把機器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區別開來,從而學會把自己的攻擊從物質生產資料本身轉向物質生產資料的社會使用形式,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

——《資本論》13-5 工人和機器之間的鬥爭

但是當然,我們不認為只要讓技術不受限制的發展,所有社會與環境問題就會自己解決。馬克思在他的論述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必須質疑「物質生產資料的社會使用形式」。科學技術從來不是階級中立的,大學與大企業裡的研究室背後都是由各種國家或私人的資本資助,贊助與補助金決定了一個絕大多數研究與技術的生死;加上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中往往被私人財團、企業所控制,變成了資產階級斂財的工具,因此,科學的使用與普及往往都帶有很強的階級性質。

在我們目前討論的人工智能技術方面,資本的動機自然非常簡單:長期以來,白領工作者與原畫師等都是收入較高的族群。省下這部分的人力成本在資本主義的邏輯裡面,那是「天經地義」!同時,資本家也絕對不會滿足於現在的成就,就如同前面提到的,AI技術既可以提升更多的勞動生產率,也能壓低勞工的薪資,這對於注重利潤的企業來說,使用AI技術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相對的,那些不願使用AI技術的企業,也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失利。

目前還需要「溝通師」的人工智能只不過是「嬰儿期」,就像馬克思所說的:

當(機器)還要依靠個人的力量和個人的技巧才能存在時,也就是說,還取決於手工工場內的局部工人和手工工場外的手工業者用來操縱他們的小工具的那種發達的肌肉、敏銳的視力和靈巧的手時,大工業也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資本論》13-1機器的發展

儘管如此,AI技術的創新遲早會逐步衝擊現有的勞動者們。就像工業革命時,技術創新導致手工業的工人被取代、甚至失業,我們幾乎可以確信,在未來10至20年,「高失業率、高競爭、低薪」將會比現在更加劇烈。到了那時,廣大工人階級都會面對到更嚴峻的生存挑戰。

 

如何避免悲慘的未來?

馬克思主義者相信的是,如果我們可以推翻「物質生產資料的社會使用形式」,建立新的社會關係與生產關係,也就是民主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社會制度,那麼,我們就不再需要為了工作而活,這些技術也就不再成為威脅讓我們失業、威脅我們生存的東西了。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高度生產力,可以真正讓我們的時間解放出來,去追求一些更有趣,更讓我們感到滿足的目標。

同時,我們將會得到把昔日的工作變成休閒的權力。就好像在過去人們騎腳踏車,後來人們為了效率開上了汽車,但後來在發達國家人們又騎回腳踏車,因為移動手段的效率已不再是人們的全部考慮,而是包括了自己的健康、以及與自然的和諧。同樣的,當我們成功的改造了社會與經濟體制,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生產手段的效率也不再會是我們擔心會否失業、被減薪的考慮,而是可以利用這段利用技術進步所空出的時間去學習新技能、體驗新事物、從事創造性的自由勞動。

一句話概括之,當我們實現公有制和社會主義新制度後,我們不再需要為了技術的生產效率去做出生活上的犧牲(用馬克思的術語來說就是異化);相反,因為技術進步所空出的時間,可以用來從事創造性的自由勞動,而這些創造的行為本身就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