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土疫情傳播爆發後,行政院迅速擬定了應對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影響的紓困政策4.0。在該方案中,編列了約有2600億元新台幣之預算,該預算的一部分用於直接發放現金津貼,給予部分受衝擊民眾;另一部分則撥款補助受疫情影響之內需產業,使其獲得營運補貼與員工薪資補貼;除上述兩者之外,另設有低利息之勞工紓困貸款與企業紓困貸款。紓困政策原是協助社會迅速脫離疫情的「美意」,但此方案一出,並沒有讓民進黨政府獲得一片喝彩與掌聲,反倒引來不少埋怨與怨懟。
紓困不足惹民怨
民眾的埋怨與怨懟,原因出在哪呢?其實正如主計總處所指出的,當前疫情對於內需市場和產業的衝擊將可能比去年更大,而衝擊影響將從薪資與工時減少擴大到受僱人數減少,因此,身處於內需產業的基層勞工在此疫情衝擊影響下,其生活所受到的衝擊,將遠大於去年疫情爆發之始的狀況。再者,紓困方案已進行到第四版,但仍有許多基層民眾在此疫情期間並未獲得任何紓困補助或津貼。對照美國近乎全民普發津貼的紓困政策,去年經濟成長傲視全球的台灣在這波疫情下的紓困計畫,就顯得相形失色了許多。
在此民意趨勢下,藍綠兩黨紛紛有立委提案要求政府普發現金津貼。有綠營立委提議訂定排富門檻並普發一個月的全民基本工資,有藍營立委連署提案發放一萬元的全民津貼。藍綠立委之中有此呼聲,不單單是民意趨勢使然、更是因循美國政府當前主流的溫和改良政策所起的效仿行徑;而民眾黨柯文哲則間接的成為美國保守派政策在台灣的影子。
台灣能不能普發現金津貼?
讓我們先看一個對照數字:美國2020年GDP為-3.3%,台灣2020年GDP成長3.11%。依循美國政府於今年年初所推動的紓困方案,有更多勞工、中產家庭的生活得以在疫情期間得到維持,甚至過得比疫情前更好,然而美國經濟在去年的成長卻遠不比台灣。反觀台灣,單單在去年上市櫃企業的全年淨獲利就已經高達2.4兆新台幣,背後反映的是總體經濟有著強勁的成長動能,而台灣企業也受惠於出口市場的消費暢旺。因此,台灣政府沒有理由不對當前的紓困政策做得更多且更充分。
因此,民眾的埋怨與不滿是相當合理的。柯文哲攻擊藍綠兩黨之中有立委提出普發萬元津貼的提案,其不僅是與民意站在對立面,更是錯誤的以為政府的財政開支總是得先求「財政來源」、再談「財政支出」。事實上,擁有唯一合法國家信用法幣之壟斷發行權的中華民國政府,是絕對不會有「法幣短缺」的問題,但是台灣若要提高「貨幣主權」,使財政政策可以更加符合台灣社會的需要,則是需要擺脫發行新台幣時的既有法規限制。
而普發現金津貼給全國民眾以支援其疫情期間的生活需要,也不會帶來所謂「惡性的通貨膨脹(消費需求遠遠大於生產供給能力)」。我們都應該要知道,過去三十年以來全球經濟的主要問題都是通貨緊縮(源自生產過剩、消費不振)、而非通貨膨脹。對民進黨政府來說,當前的首要任務應是參考美國的紓困經驗,以普發現金津貼作為紓困政策的主旋律,因為這能夠相當程度地刺激未來一段時間的內需經濟成長與復甦,從而使內需產業的企業主、自營業者、勞工,更快的從疫情衝擊中恢復生機。
要迫使政府正確的採取全民普發現金津貼的紓困政策,不僅需要台灣基層人民與進步份子客觀且正確的認識上述觀點,更需要採取集體行動來要求政府施行。
我們的紓困提案
-
我們認為,政府應當即刻發放全民防疫紓困金,直接給予全台灣基層人民充足的生活保障,例如一個月的基本工資。這樣的政策能有效的預備未來疫情消退後的消費與就業復甦,且能幫助人民不陷入焦慮與困頓中。該政策也應將基層移工納入其中。
-
無法在家工作的產業勞動者應當獲得疫情執勤獎勵津貼。防疫警戒解除後,立即給予法定的全薪休假,並且給予相應的醫療健檢。
-
立法要求全國資方必須給予因隔離以及申請疫情照顧假的勞工全薪待遇。若資方確實也因疫情衝擊而經營困頓,則必須由政府全額直接給付給勞工。同時,應立即立法規管,疫情期間違法解僱工人、打壓工會的資方不得領取紓困補助,使資方無法在任意解僱工人的前提下,還能從政府給予的雇用薪資補貼與紓困補助中大撈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