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正式宣告結束,在今年總統/副總統投票率(71.86%)與2020年大選(74.9%%)相差無幾的前提下,儘管民進黨籍的賴清德最終勝出,但卻不比2020的勝選來得從容——甚至更顯頹勢。國民黨雖然在選舉中依靠著「戰鬥藍」趙少康搭配侯友宜的組合,鞏固了泛藍以至保守選民的支持,可最終結果仍不盡人意,同樣反映了衰退的趨勢。相比之下,異軍突起且成立僅四年的民眾黨,就在第一次總統大選中取下了26%的選票,無疑是開出了相對亮眼的成績。

本文將從總統大選出發,討論大選後的政治版圖變化,並說明這些變化對台灣工人階級的影響為何。

 

贏下大選但卻退步的民進黨

民進黨雖然成功贏下這次的總統大選,但賴清德的選票(558萬票)與得票率(40.05%)卻比2020年蔡英文的得票率減少了17%;儘管如此,賴清德仍然成功贏下包括台北、新北、台中、桃園在內的所有六都直轄市。我們要知道在2022年的選舉中,多數直轄市都由國民黨取得勝利,且在這次選舉,國民黨在桃園就取得了全部區域立委的席次——但反應在總統大選的層面,民進黨仍然獲得了勝利。這也就表示,我們先前的分析是正確的:

目前可以觀察到戰爭焦慮正在逐漸消退中;而消退中的戰爭焦慮,也可能讓更親美國帝國主義的民進黨贏得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

上述所說明的,即是戰爭焦慮的消退,讓民進黨確實更可以重新取得些許的優勢。

另一方面,由於民進黨在國會上沒有延續完全執政,其立委席次從原本的63席減少到51席,反應的是民進黨未來所推行的政策可能會受到更大的阻饒。事實上,類似的情況也在2004年發生過。在2004年,雖然陳水扁成功執政,但是當時的泛藍立委席次卻取得114席,而泛綠政黨只取得97席。時至今日,朝小野大的情況再次重演,所以可以推測,新一屆的民進黨政府將會受到國民黨、民眾黨兩黨更大的攻擊,且更難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獲得民意支持,因為立法院的結構已有所轉變。

不只如此,賴清德在選前嘗試將小資產階級進步派的政治新秀——例如苗博雅、曾玟學、吳崢、賴品妤等人——囊括進跨黨派的「民主大聯盟」內,企圖透過具進步性的改良政見(如司法改革、憲政改革)為民進黨披上政治形象更良好的外衣。然而最後結果卻是,民主大聯盟內多數的立委候選人都沒有成功當選,這也正如我們選舉前瞻所提出的,這種失敗與選民對民進黨的綜合性不信任有關:

民進黨執政八年所帶來的一系列不信任與民怨,也讓國民黨與民眾黨雖然沒有成功藍白合,可也並非沒有執政的機會。

台灣選舉13日投開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當選。(路透)雖然民進黨籍的賴清德勝選,但這樣的勝利卻是脆弱的(圖:路透社)

 

搖搖欲墜的國民黨

國民黨的部分,侯友宜所取得的467萬票(33.49%),對比2020年韓國瑜的552萬票(38.61%),其實也同樣有衰弱的趨勢。儘管國民黨從原本的38席變成52席,但是在取得了476萬張政黨票的同時,卻沒有辦法完全轉化成對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

我們可以推斷,國民黨會進一步的「弱中央,強地方」,地方派系與頭人轉投白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加上在越來越缺乏年輕選民的前提之下,國民黨未來的選情勢必會更加艱難。

 

柯文哲與民眾黨的未來發展

這次選舉中最受到關注的柯文哲,獲得了369萬票(26.46%),雖然在三者中敬陪末座,可是這並不代表柯文哲在這次的選舉中是失敗的。

首先,儘管地方選舉上民眾黨全軍覆沒,但民眾黨在不分區席次上仍取得了8席,對比2020年的5席仍有小幅度增長。第二,民眾黨在2020年獲得158萬張政黨票(11.22%),今年則大幅增長到304萬票(22.07%),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我們可以看到,部分中間選民(特別是青年)將自身的不滿和願望,訴諸在對柯文哲的支持上。我們要指出,這種支持並不與民眾黨本身的好壞相關聯,而是群眾反對藍綠的政治情緒,使得民眾黨集結了不同群眾、不同群體的期待。

然而,這種期待本身,與民眾黨在未來的發展卻是矛盾的。在目前藍綠皆有衰弱趨勢的事實上,倘若民眾黨要在未來的選戰中獲得更好的成績,就必須藉此機會擴張,拉攏藍綠職業政客、收編非建制的統治階級入夥;但是,這樣的發展方向卻與群眾不滿藍綠建制勢力的期待互相衝突。換言之,民眾黨若尋求擴張,群眾的錯誤期待將會持續到其勝選執政後而幻滅,因為民眾黨本質上與藍綠並無太大的不同,仍然是一個新瓶裝舊酒的金權化資產階級政黨(詳見本文)。 

除此之外,在民眾黨拉攏了黃國昌等政治明星的前提下,柯文哲未來勢必也需要在黨內尋求更大的政治權威與定位。原因在於,支持黃國昌的群眾與支持柯文哲的群眾,以及台灣民眾黨各地靠行的投機政客,本質上是奠基於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就預示著,未來民眾黨內可能會有更加劇烈的內部衝突。

總的來說,這次大選讓未來的台灣政治格局,可能充斥著藍綠白的三者亂鬥,而白營的崛起也說明,民眾黨在未來陪襯藍綠的機率將大幅減低,形成另一個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

 

小黨和第三勢力為何失敗?

在這次選舉中,小黨、第三勢力無疑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以時代力量為例,黃國昌的離開對該黨的打擊是巨大的,最終只得到35萬張政黨票(得票率僅2.57%),不只沒有得到不分區的席次,甚至顯現出進一步泡沫化的危險。 

而對台灣基進來說,其依附於民進黨的「綠」並沒有為基進黨奠定足夠堅實的選民基礎,以至於當民進黨喊出「集中選票」的口號後,台灣基進隨即變成了被拋棄的棄子,最終政黨票得票率僅不到1%

在過去,時代力量曾因為路線之爭而爆發多次退黨潮,這個事件也引發了群眾對進步派小黨的反思:即抱持著自由主義與改良主義的小黨,是要成為獨立在民進黨之外的政黨,還是成為與民進黨保持友好關係的政黨。現在看來,無論是走自主路線還是親綠路線,都不是進步派小黨的正確解答。時代力量的經驗告訴我們,選舉主義和單靠特定精英政客的自由派改良主義路線並不能獲得堅實的政治基礎;而台灣基進對民進黨不加批判的友綠路線,也宣示了沒有獨立的政治綱領的後果,就是被大黨所擺布和捨棄。

時代力量官方網站| 時代力量New Power Party依靠選舉主義與特定政治菁英的自由派改良路線,並不能獲得堅實的群眾基礎(圖:時代力量官網) 

 

建設工人政黨的使命仍然是當務之急

在賴清德順利當選但國會三黨不過半的前提下,未來民進黨的執政勢必會有更多不穩定,而國民黨、民眾黨(特別是民眾黨)也將透過在野黨的身分,形塑自己的政治形象——舉例而言,在藍白兩者都扮演反對戰爭、尋求左右逢源的大原則上,諸如民族主義式政策、軍事化政策要想推行,勢必會遇到更大的阻礙——但這並不表示後兩者是進步的,更多的仍然是政治上的投機和機會主義。

另外,這次大選再一次的證明,小黨在缺乏獨立綱領和階級分析,且依賴選舉主義與特定政治菁英的前提下,要想獲得發展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像綠黨、時代力量,提出一些具小資產階級進步性的改良政見,都沒有辦法真正獲得選民的支持,反而是逐漸泡沫化。 

台灣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這些選舉主義的小修小補和小資產階級的改良政見,而是真正有利於勞工的、能根植於社會運動的左翼工人政黨。我們針對選前所作出的結論,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性:

我們看到了帝國主義的衝突是如何使台灣變得「兵凶戰危」,也見到了資產階級政治人物一再的提出無法兌現的政見,更見到了無數資本主義下的矛盾——如低薪、高房價、過勞——無法被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強調,台灣需要新的政治選擇、需要一個真正以勞工為主體的左翼政黨。

資產階級政治所帶來的承諾往往是脆弱的,因此,勞工需要建設自己的政黨、爭取屬於勞工階級的政治力量。正如列寧所說:「無產階級不相信一般民主主義的口號,而應當提出自己徹底的無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口號同它們相對抗」,這次的大選,再次彰顯了這句話的洞見與正確性,更說明了我們社會主義者建設工人政黨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