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亞洲少子化問題不斷加劇,尤其是中國生育率相比7年前跌落高達50%的斷崖式雪崩,至今狀況仍未改善。隨著時代變遷、經濟下行,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已不願生育,自然人口降低儼然成為如今中國的首要危機之一,並迫需一個系統性的變革方案。

 

啞啞歡笑啞然

自 1960 年代以來,全球生育率已減少逾半,從每位婦女平均生育超過 5 個孩子降至如今的 2.2 個。就一般人口理論共識而談,一個社會的生育率需達到 2.1 才能維持一對夫妻的人口替代[1],然而,當前歐洲與美洲的生育率普遍介於 1.4 至 1.6,日本為 1.2,中國僅 1,而香港、南韓及台灣則降至 0.7 至 0.9 之間。即使非洲的生育率相對較高,也面臨下降趨勢,從 1970 年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近 7 個孩子,降至最新統計的 4 個孩子[2]

生育率之降低已經是當代世界的一般趨勢,尤其是在大部分先進國家當中,由於社會產業主軸已從過去的農業升級為今日的工業以至高階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日漸提升致使先進國家降低勞力需求,各家戶對生兒育女的經濟需求自然也會一同下降,形成自然且合乎社會運作所需的少子化趨勢。

然而,中國的少子化發展相當猛烈,雖然其如今在生育數據上仍高於台、韓等富裕亞洲國家,但少子化趨勢的下行速度卻是為之驚人。中國2016年出生1883萬人,而2023年僅為902萬,5年來減少超過一半;2016年中國的全國人口自然增長數仍達809萬人,到了2021年,人口自然增長數只剩48萬,5年內的衰退幅度多達94%[3]

中國青壯年勞動力正在迅速萎縮,青年撫養比不斷拉高,並不見扭轉契機。如果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已高至能夠抵消少子化壓力,那麼如前所述,此一趨勢並不會是實質的社會問題,然而擺在今天的現實是中國少子化現況並非健康,國家確實正背負著勞動力不足的明患,今年九月人大常委會公告明年開始將延長全民退休年齡便是最鮮明的例證[4]

2015年中國開始放寬一胎化政策,並自2016年起中國開始少子化的快速滑坡,國家能享受到的人口紅利越來越少,並在經歷日後的貿易戰、疫情與房市泡沫而被進一步壓縮。隨著出生率降低,未來的育齡人口數也會連帶拉低,為中國人口危機帶來惡性循環的疊加效應。

當前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尚未能趕上勞動力缺口,每位基層人民都需要為彌補此不足而加倍賣命勞動。少子化趨勢顯然不是產業轉型的自然結果,那麼是誰把奶瓶打翻了?

A man is pictured holding a baby at a Beijing shopping mall – but there are too few Chinese being born中國少子化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圖:AP)

 

為何不生?為何要生?

習近平在今年十一月特別對現代中國人口問題進行談話,他提到:

「我國現有人口和勞動力規模足夠龐大,目前人口減少的體量有限,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人口綜合紅利仍然具有明顯優勢。……我國人口少子化、老齡化發生在現代化完成之前,這會帶來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要積極加以應對。[5]

其言下之意便是承認中國過去的人口紅利如今已經逐漸轉化為高齡化的負擔,一個新的人口時代已經到來。

為解決此一問題,習近平也提到必須以強化教育與文化、經濟與市場、制度銜接、全民補助的四個方面來增強生育意願與勞動力素質,以「人口高質量」作為政策主路線[6]。這四個方面之背後意義算是對近年來中國政府於眾多省分連續增加但成效依舊不足的生育補助加強措施所做總結[7],也反映中共官方對如今困境的表述:當代中國平均人口水準一方面並不具備足夠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民生經濟及教育品質的問題而生育意願不足或家庭觀念轉變。

雖然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都有所增長,從2016年少子化趨勢開始時算起,至去年2023年也有60.7%的提升[8],然而生育意願降低的經濟成因需要從子女養育成本與房價兩個指標進行分析。

據中國眾多官方學術專家於今年2月製作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所述,中國家庭養育一個孩子至17歲的成本平均為53.8萬元,養育到本科畢業平均要花費68萬元,為人均GDP的6.3倍,該倍數幾乎是全球最高,而且還在連年提高[9]

望子女成龍鳳是每對父母的夢想,而夢想代表著需求,需求反映了市場。中國教育私有化的現象即便經中共當局在2022年的整肅後仍然影響深遠[10],致使中國家庭若不希望子女將來品學不足而難成氣候,便傾向選擇不生娃。即便敢生,也往往滿足於獨生子女,以將資源集中專心養育一個心肝寶貝,而不是迎來子孫滿堂,但人均教育水平低落的慘況。

尤其隨著中國長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與近年經濟下行所孕育的躺平主義世代出現,普遍家庭與青年對生育的悲觀想像更是進一步提升,不僅是躺平主義青年本身會選擇放棄生育,一般家庭在見證如今高失業率造就的大批爛尾娃出現後,自然也會更謹慎看待傳宗接代的必要性。

接著談到房價這項指標,中國人民平均有高於七成的資產比重集中在房地產,並且有高於八成的債務佔比都是房貸,從而導致中國人民對於獲得一個理想未來的寄託很大程度上圍繞於是否持有房產這點,並連帶影響他們自己是否結婚生子的人生規劃。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浪網、新華網聯合近期的調查發現,83%的中國農村居民認為,家鄉年輕人需要在城市購買住房才能結婚。但據福斯中國 (VoxChina) 11月的個人資料集顯示,只有 17% 的農村人口實際上擁有城市住房[11]

2016年至2021年全國城市平均房價指數上漲54%,而同期原始出生率下降45%,育齡婦女生育率下降39%[12]。中國政府過去對不動產產業的支持與挹注促成日後地產價格高漲,並導致越來越多基層中國人民因無法買房或背負鉅額房貸而對生育望之卻步。房價越高,組建家庭的意願就越低,以避免下一代過上跟自己一樣慘或更慘的人生。

在近年地產價格因泡沫破裂大跌後,情況反而更糟了,因為國家經濟走入通縮局面,對於不論貧富的中國人民而言,擺在眼前的現實就是經濟展望下行。如果連持房都不代表能擁有自信人生,大眾自然更不願讓自己未出世的子女誕生於此般絕望圖景,因此生育率在地產泡沫破裂後反而是進一步地下降,從2020年泡沫正要破裂前的1.3降至如今的1。

從過去至今不斷加重的生育成本再加上變本加厲又終至崩潰的房產市場,如今的中國青年會有意識地靠齊躺平主義、將「白癡才生孩子」作為自己的人生座右銘,可謂是完全符合中國市場現況的理性選擇。習近平「人口高質量」計畫的表現,根本取決於其能否使中國百姓再次看見自己子女可以活在一個有色彩的未來,而不是比現在更慘淡的僵局。

A child holds on 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tricycle in Beijing崩潰的房市、經濟下行,造就多數青年不願意生兒育女(圖:Getty Images)

 

民意與願違

近年來中國雖然更加積極加碼生育補助[13],但中國政府的實際作為與民間期待及所需仍頗有落差。

首先,如今中國幾乎全地區(除了雲南)的生育補貼都要求父母一方必須具備該地戶籍與參加社保,且戶籍年歷要滿一年,而中國高低級省分的生育補貼差距又達數倍之高,便導致城市內的廣大無戶籍農民工大概率不敢生娃。中國生育補貼依舊無法與一個人的身分地位有所脫鉤。

再來,中國的生育補助金效益相當有限,哪怕是在領滿最優渥補貼的湖北三孩家庭,一個家戶也最多只能拿到7.48萬元,跟養育三娃至成年的平均總成本161.4萬元相比,補助金僅僅只有達到百分之四[14],更何況其他低級省市,所領的補助堪比竭澤飲水。中國目前的生育成本與收益差距之高,站在經濟理性的角度而言,生三娃好比玩命,玩父母的命與兒女的命。

第三,不同子女數的補助差距也是極大,例如甘肅省生一孩與三孩可領的補助差距就高達十七倍之高,甚至有眾多地區幾乎不會給予生一孩的補貼金。中國如今的生育補貼主要是針對二孩以上的家庭,這便導致原先連生一娃意願都沒有的戶口(也就是當今的大部分中國家庭)跟本不會有感本就不足的生育補助政策存在[15]

雖然習近平口口聲聲說要推進人口高質量和大幅刺激生育率,但從以上微薄與領取條件苛刻的補助額可見,中共政府對待家庭生育的主路線依舊是要使養兒育女之責任極大程度由各家戶自行負擔,尤其又是由女性負擔。

這兩年來,其中一個較大的中國家庭輿論話題就是政府催生電話擾民,大量育齡婦女都被官方的「催生婆」連續致電詢問生育意願和生理期等生產條件,並對表示不想生的女性不斷進行道德說教,使眾多中國婦女不堪其擾[16]。中國政府由於不願進行更徹底的生育財政刺激措施,於是便動用此觀念、道德面的動員手段,來鼓動被視為是生育工具的婦女產子報國,然而當代更加具備權利理性與經濟理性的年輕女性顯然不吃這套。

增加產假也是中國政府近年來的刺激手段之一,更多的福利固然是好,然而產假之背後意義也是將辛苦的養育勞務訴諸於父母身上(尤其是母親身上)。在如今新時代中國年輕人的期待中,美好先進的新中國應當允諾更加舒適和自在的新生活,然而現實丟給他們的依舊是在大半夜一邊處理臭尿布,一邊哄哭啼娃兒趕緊入睡,起床後還要算奶粉錢的人間地獄[17]

China capital Beijing experiences first population decline since 2003 | Reuters儘管中共推出生育政策與補貼,但生子仍會造成社經家庭的壓力(圖:路透社)

 

家庭問題需要社會解方

總結來說,如今中國(也包含大部分國家)的低生育率取決於生育成本、家務勞動、堪憂子女未來等三個主軸,國家若要使育齡者不再認為墮胎藥其實比保健品更養身,就必須卸下百姓的一切生育負擔,並打造一個樂觀的未來圖景。

解方第一步也很明確,國家應當注資社會化的扶養機構與擴大國民義務教育對兒童的照顧職能,透過設立廉價或免費的育兒暨家務中心及住校服務等變革,使子女生活所需依賴於公家機關而非父母,從而盡可能地將父母日常的養育雜項抽離各家各戶;使養育的經濟和勞務成本轉由社會負擔,讓家庭內減去了責任壓力,彼此相處時光更加和樂自在。

如果手持奶瓶餵奶的不是勞碌父母,而是公聘的、優質且廉價的專業保母看護,並使學校在課後也連帶包辦如琴棋書畫與作業檢查等家庭教育職能,便能在減輕家長勞務的同時,也提高兒童成長生活的品質。另外也能加強避免不稱職父母對子女施加的精神或物質傷害及劣質家教。

要達成以上,便必須訴諸國家進行使養育職能社會化的投資與變革。截至2023年,中國的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64595億元人民幣,約占GDP的4%,此比例低於大部分先進歐美國家[18],若要將養育職能社會化落實,勢必需要大刀闊斧的投入,甚至可能得給予額外的生育獎金來刺激百姓產子意願。但不論中國政府是否願意,這都是一筆必要開銷,否則將來在面對撫養比進一步擴張和經濟下行時,中國將欠下更嚴重的人口債與財務債,並將更加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予以償還。任何一個少子化趨勢快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發展的國家也是同樣的道理。

然而也如現況所見,當今中國政府吝嗇於端台財政支持,此一變革行動必須要交付於不論是困苦或是小康,每個害怕生育或擔憂子女未來的各家各戶一同推動,要求政府給予社會化養育建設一切所需投資。把軍費開支也好,私人補習班的高額廣告費也罷,都拿來花在真正符合子女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需求。

這樣一筆變革性支出不僅是給各家庭減負,也是藉由真正貫徹「人口高質量」,消除過去人口紅利時期留下的負債。只有如此方能保證一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在足夠優良人力支撐下得以長足發展,你我的子女才有可能迎向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1] 也就是說,每對夫妻平均需要產下2.1位兒童才能維持一個社會總自然人口的穩定。

[2] 數據參考自《財經M平方》所整理之全球-各區域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圖表

[3] 數據參考自《報導者》的〈5年間少40%新生兒,中國生育率雪崩、超高齡化的人力與消費危機將至〉。

[4] 《yahoo新聞》:〈不敵人口老化+少子化 中國宣布延後退休年齡〉。

[5] 人民網〈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6] 同註解5。

[7] 過去幾年的連續加強措施可參考工商時報〈陸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初步建立 補貼、產假、照護加碼一次看

[8] 數據取自中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的中國人均收入為23821元,2023年則為39218元

[9] 《新浪財經》:〈「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發布養娃成本較2022版報告漲超10%

[10] 以中小學生為例,2019年參與課外輔導的學生比例為24%,到2022年因政策調控降至17%,但高收入家庭的支出基本未受影響。課外教育行業的總規模在2019年估計達到4900億元。 參考自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分析〈中國父母到底花了多少錢

[11] 參考自《福斯中國》:〈房價如何影響中國的出生率下降

[12] 同註解11。

[13] 同註解7。

[14] 與台灣的情況做對比,養育一名子女至成年的成本最少約為400萬新台幣,而理論上可領滿的生育經貼約為27.7萬元,此經貼與成本比率約為6.9%,並且沒有子女數限制。不過此一數字也是極低,尤其考慮到台灣生育率甚至低於中國

[15] 以上數據參考《央廣網》:〈图解|多地推进育儿补贴政策,生一孩、二孩、三孩能拿多少钱?〉與《央視網》: 〈盘点各地育儿补贴新政“成绩单”

[16] 《轉角國際》:〈少子危機的來電叮嚀?中國「催生電話」就問你生不生

[17] 這些父母當然也可以聘任保母代勞,但新中國的保母費率又是另一個地獄。

[18] 《騰訊網》:〈中国教育支出GDP占比连续3年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