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前段時間,為期三日的學測剛剛結束。每一年,數十萬的學子在這為期三日的大考之中,發揮其三年來一切所學知識,為的只是進入頂尖大學的門票。
這種現象並非台灣獨有,在中國、日本、韓國,甚至是美國,學生依然是以此種類似入學考試的形式,藉由數十道題目的紙筆測驗,篩選出看似能力較好,或是能力較差的學生,將較多教育資源分給較好的學生。
殊不知,這場看似開誠布公,篩選人才的的試驗,卻並非表面上的公平競爭,而是不公平的遊戲。並非所有人都能在此得到應有的機會。頂尖大學之位,僅有少數具有優渥條件者所有,而大多數的學生,則只能爭取僅剩的席位。成功進入頂尖大學者,亦非全是能力卓越者,能力平庸卻善於考試、舞文弄墨者亦有人在,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公平的制度嗎?
本文將以本屆學測考生的視角,探討台灣現今升學主義的教育之下,學生所遭遇的困境。
二、貧富差距,造成學習不平等
補習教育,一直是台灣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放學之後,學生匆忙從學校趕至補習班的畫面依然是我們熟悉的場景。根據2022年的統計,台灣已有17000間補習班,遠超便利商店的數量12000間,可見台灣補習風氣之興盛。如此之風氣,伴隨而來便是龐大的開銷。根據教育部於107年的統計,高中生平均補習花費竟高達57,033元,不僅是4年前的1.6倍,和當年度的家庭所得中位數88.6萬元相比,台灣多數家庭一年竟要花費約6.5%,甚至更高比例的收入,用於一位子女的補習教育上,對於普通家庭而言無非是一種沉重的經濟壓力。能夠耗費鉅資用於學生,以支撐子女教育的,唯有富裕的家庭而已,絕大多數的家庭則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甚至難以負荷。
在學測的英文考科上,即能看出這一差距。富裕家庭出身的學生,因為有雄厚的資金支持,而可以接受更多的補習教育,可以獲得更多管道的學習,學習英文的機會自然能比家境普通的學生更多。根據一項研究指出,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其英文能力的表現也更佳,恰好說明了此點。相較之下,普通學生沒有家庭經濟的支持,其能受到的英文教育便僅限於不斷補習之上,而難再有更多的訓練機會,足以明顯兩者的差距。
108課綱的實施,使得近年學測的英文考題越趨困難。自111年學測英文考題全面改制後,由於題目的困難和素養化,往年能取得15滿級分的考生從約6000-7000人,銳減至約3000人。今年的考題,雖有教師認為其難度適中且偏向生活化,但據筆者對身邊同學的觀察,許多考生的感受卻大相逕庭,他們普遍認為考題實際偏難,甚至難於過去兩年的題目。在難度大幅提升的情況下,程度較佳且有豐富見聞的考生在如此的試驗下必然更加有利。而這些考生當中,無非就是家庭經濟較佳,能夠提供子女良好教育的學生們。
真正能從補習文化中受益的,仍是家庭經濟較佳的學生(圖:Unsplash)
三、文組和理組長期的不公平待遇
另一個問題,便是長期以來台灣文組學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資料顯示,自國民黨政權來台後,國民政府為了防範台灣群眾的抗爭運動,壓制了政治類的知識學科,開始將重點擺在能促進經濟發展的「非政治」學科上。另外,彼時國民黨政權作為美國帝國主義的馬前卒,其不僅對美國言聽計從,還因為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衛星而開始加強理工領域的學術發展速度。
1980年代,國民黨政權開始提倡轉型為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並在1979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1987年,佔有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近六成的台積電,在國民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每日長達12小時的工時剝削屬下工程師,換得了極強的技術和市場的優勢地位。台灣的科技產業也藉此蓬勃發展,以高薪吸引畢業大學生工作,各大學也樂此不疲培育大批技術人才。2022年,台灣的半導體業的收入就高達1750億美金,將占總GDP的13%。從半導體行業的巨額營收,便能得知科技產業之於台灣的重要性。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使得台灣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在中美對抗的框架下,台積電-作為世界晶圓代工的龍頭,成為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這樣的歷史因素之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會「重理輕文」,其原因不只是經濟發展的需要,還包括黨國獨裁政治的威權殘餘。再加上台灣以科技產業為支柱的經濟,使得教育資源被大量投注在技術研發之上。2022年,台灣的技術研發經費已高達8980億元,占GDP的3.96%。這一比率甚至超過了美、日、德等傳統發達國家。而文科在這一趨勢下便遭受了犧牲,成了為科技業讓路的一群人。文組學生在畢業後更容易遇到求職上的困難,因為其選擇更少,能賺去的薪資也更低。他們甚至又受到社會上的指責和輕視。柯文哲的一句「薪資低的科系要收掉」此種充斥歧視思想的話語,至今言猶在耳,也道出長期以來文組學生在台灣社會被歧視的現象。
除了社會上的歧視外,文組學生在考試上備受的歧視也不少。根據招聯會的公布數據,113年申請入學參採數學A的校系高達766個,而數學B只有491個校系參採,這還是加上了同時參採數學A和數學B的校系。這對於學習數學B的文組學生而言,明顯是不公的處境。而他們更要在考場上遇到更激烈的競爭,但卻不是來自文組自身,而是理組學生。今年的學測,報考數A的學生有9萬人,但報考數B的竟有10萬。而自然科與社會科的差距更是明顯。自然科有7萬人報考,但社會科卻有9萬5000人。這些同時參與數B和社會科考試的學生使得學生間的競爭更嚴重。而這些跨考的學生,理由無他,為的只是一條退路而已。
四、枯燥的知識,卻變相抹殺人才
以升學主義為核心的教育體制下,學生被迫花費更長時間學習知識,放學過後仍要趕往補習班報到,在繼續數小時的的課程之後才獲得休息的機會。然而這數小時額外的學習,學到的卻並非學校之外的廣闊世界,而僅是學校內固定的知識,甚至是更為枯燥的題目訓練。原本用於啟發興趣、培養思維的知識,成為各種正確答案,並被學生奉為真理。學生不再需要感受這個世界的一切美好,而只需背誦何者正確,何者錯誤。就連需要感官欣賞的藝術,也被濃縮成評量學生能力的考題,可謂不勝唏噓。
在如此的學習環境之下,不只將人以機械的方式訓練,成為了專為考試服務的機器,並抹滅了學生的人性價值,也就失去了自我。即使在108課綱的實施下,「素養」成了現今考題的顯學。但在將其納入考試範圍內,也就相當於將「素養」-這種需要依靠個人思辨,因人而異的事物,強行賦予正確答案;也就將學生的思想統一化-只要選擇了與正確答案不符的觀點,人生便陷入遭受否定的境地。這何嘗不是一種思想箝制呢?
升學主義下的教育,讓學習變得枯燥與充滿壓力(圖:灼見名家)
五、我們的解方
我們要明確指出:我們反對升學主義,不應該以考試作為評斷學生能力的唯一指標,畢竟有許多能力,是無法以考試展現的。我們認為,學校應該縮短不必要的上課時數,進行一系列不必要的課程,不僅徒增學生的壓力,也讓學生對於學習感到更疲倦。將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能有發掘自己的興趣,訓練自己專長的機會。而課程,也應由學生自行決定,以增進自己的專長為前提,學習自己具興趣的知識。
我們也主張應該對文組科系投注更多學術資源,使文組學生能獲得更多發展空間。與其花費大量預算採購武器,應付因中美兩強之衝突所引發的戰爭焦慮,不如將這些不必要且不利於廣大青年勞工的花費,轉移在學術研究上。如此才能讓所有學生能有相等的機會發展其才能,重拾學生的人性化。
此外,我們也要求由學生、教職員與專家,共同成立一個教育事務的委員會,排除腐朽的官僚和既得利益者,以民主方式商討未來的教育制度。學生和教師,是最了解教育的實際情況,也是政策的最直接受影響者。只有這三者共同決策,取代過去政府機關的腐化官僚,才能確保新的教育政策能使所有群眾受益。
而這些改變,都依然需要以學生、教師和所有工人階級為領導的群眾運動,才能實現。
看到這裡,若您對上述的現象深有同感,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建立一個以工人為首,所有被壓迫者團結的群眾力量,一起向扭曲的升學主義說不。並向身邊同學、朋友揭露升學主義的不合理之處以及解方,跟著這一波以青年覺醒掀起的浪潮,爭取嶄新而沒有壓迫的新教育,為建設屬於群眾,真正自由的世界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