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開打至今,主宰過往三十年資本主義全球的美帝國主義單極霸權秩序,進一步暴露出其趨於衰弱與解體——即便美帝國主義及其盟國仍極力的想展現團結,但仍無法掩飾這一團結的脆弱。
正如我們過去所說,我們正身處一個國際政治由單極霸權轉向多極衝突的時代,亦即一個帝國主義衝突升溫與陣營對抗的時代。
這個多極衝突的主要兩方,正是與台灣資本主義關係緊密的中美兩大強權。試圖極力遏制中國勢力擴張的美國,不僅在科技戰方面要勒住中國的產業升級,更要在台灣問題上削弱中共當局的民族主義政治權威——而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上有重要位置的台灣,也是美國對中科技戰不可或缺的「武器」。
然而,在美國統治階級當中,其意見並非完全一致。一致的部分在於,美國統治階級皆是要遏制中國崛起、防止中國在未來取美國霸權而代之,即便短期仍未有可能;不一致的地方則是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應如何下這盤棋。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美國眾多主流資產階級媒體的不認同與批評——就連拜登與川普都不約而同的不表贊成、甚至出言批評的情況下——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仍要執意訪台,藉此展現對中國的強硬姿態,進而挑起了美國、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軍事緊張。這就說明,在美國統治階級當中,其對於如何以「台灣」為工具打擊中共當局政治權威的意見不一致。
在裴洛西訪台的背景下,中共反制性的舉行為期三天的圍台軍事演習,並發射東風導彈演習射擊台灣東部海域。在這事態的發展下,整個國際政治與媒體對於台海爆發戰爭的擔憂更是進一步升溫。另一方面,對於中共軍事威脅麻木已久的台灣社會,也開始滋生起了擔憂與不安的氛圍。
在此,我們反對並且譴責中共的圍島軍演。中共利用這種手段恐嚇台灣人民是可恥的,這種作為正暴露了其帝國主義的本質,以及其為維護中華民族主義權威而對台灣民主權利所展開的壓迫。
與之相對的,我們也必須明白地指出,裴洛西訪台並不能直接帶給台灣基層人民的民主權利,還會使台灣處於危險和緊張之中。裴洛西如同所有美國官員一樣,不僅不支持台灣獨立,且同樣不願意改變台海現狀,顯露裴洛西並不是真正支持民主權利的「民主鬥士」。從裴洛西訪台之目的來檢視其動機,裴洛西來台更像是為了抬高政治身價、提高民主黨選情與展現對中國的強硬姿態。
左翼該如何看待這一系列的政治發展、台灣群眾又該如何看待中/美/台的政治關聯。我們將透過此文,闡述我們的看法與分析。
IPEF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談到台美關係,首先我們就必須了解什麼是印太經濟架構(IPEF)。總體來說,美國在2017年退出TPP以後,等同減少了能與中國對抗的經濟/政治手段。這個情況直到現在,隨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拜登政府重新以多邊主義的角度返回印太地區、遏止中國的發展。
IPEF(印太經濟架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所誕生的一個協議架構,其作用在於穩定全球科技的供應鏈,並排除中國的介入能力與影響力,使美國得以重新在印太地區塑造以歐美資本主義秩序為主的印太經濟體系。隨著5月23日,拜登正式宣布啟動IPEF後,包括日本、南韓、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與紐西蘭等13個國家都加入到了IPEF中,其佔全球GDP的40%,且參與國家幾乎與中國主導的RCEP重疊。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部分IPEF的參與國家仍想在中美雙方間找到平衡,或是不想與中國斷絕經貿上的往來。
在IPEF的四大主要領域中,分別包含韌性供應鏈、潔淨能源、反貪腐與公平貿易,其中最主要以及最具政治戰略意義的,莫過於如何保持一條由美國所掌控與主導的「韌性供應鏈」上。然而,在IPEF參與國不願意同中國切斷聯繫,且美國未開放市場或涉及關稅的前提下,IPEF的實質效用恐怕仍不足以讓美國得以在近期的印太競爭中徹底壓制中國。更確切地說,IPEF更像是美國打開印太地區的「敲門磚」,其目的是拜登政府企圖利用IPEF來組織一個由美國所主導的跨國供應鏈,確保未來在與中國進行科技戰及其他經濟領域的對抗時,可以保有優勢。
那麼,IPEF與台灣的關聯所在是什麼?一方面,台灣是科技供應鏈的重要戰略位置,另一方面,台灣也是美國在制衡中國時的重要工具。這就說明在政治理性上,台灣確實有「資格」加入IPEF。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台灣並不在IPEF的首輪名單中,背後原因仍在於美國並不願意在現在刺激中國的敏感神經、違反所謂的「一中政策」。但是,這並不代表美國就不會在「台灣問題」上採取其他新的動作。在裴洛西訪台的政治事件中,仍可以看見美國高層對台灣供應鏈位置的控制[1],藉此推動台灣更緊密地配合美國的供應鏈戰略。
自從去年的TIFA復談後,美台間針對新的貿易架構的協商也變得更加受關注。6月1日,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和美國副貿易代表Sarah Bianchi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其目的在於去年TIFA的溝通基礎上,深化台美間的經貿關係。
細數貿易倡議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以下重點:在不違背一中原則的前提之下,美國想藉由台灣這顆棋子來打擊中國的科技產業,使台灣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半導體資源(如人才、技術)的供應;與此同時,該倡議所尋求的「貿易便捷化」背後之政治含義,無非是期望台灣半導體產業能增加對美國的投資、更大規模的在美國設廠,藉此提升美國的晶片製造產能。
有學者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將多數IPEF的問題納入其中」,這也就透露了美國的意圖,即如何透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IPEF,將台灣整合進新的抗中政策。在這個基礎之上,官方的台美關係自然是在肉眼可見的範圍內不斷「升溫」。
因為美國抗中政策的需要,使得台美政治/經貿關係都在迅速升溫(圖:行政院)
印太戰略的拼圖
7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晶片法案,企圖以此來解決美國晶片產能不足的問題。首先,該法案提供了超過500億美元的資金,刺激美國晶片製造商生產更多晶片與發展其專業技術。更重要的是,美國期望藉由這條法案來減少對台灣的供應鏈依賴,並限制獲得美方補助的晶片製造企業,不得在未來十年於中國新建/擴增製造廠房。
上述表明了美國當前對要擁有本國晶片製造能力的戰略重心,以及對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擔憂。由於全球晶片製造多集中在亞洲國家,美國除了得藉由新的印太戰略加強對東亞與南亞的區域控制之外,還包括其對半導體產業鏈的掌控,以增加對亞洲半導體企業在美國設廠的補貼,從而打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減緩中國在科技研發的速度。
對於台灣而言,該法案的通過無異於要求台灣晶片製造企業(包括台積電)進行政治上的表態,使其得以更好地貼近以美國為首的政治需求。
早在今年3月,拜登就已表態邀請台、日、韓共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其政治涵義相當明顯,即美國意圖聯合台、日、韓等國家,在半導體領域孤立中國。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7月18日訪韓時表示,美國正試圖「終結對中國稀土與關鍵物資的依賴」。
加上近期所推動之晶片法案,反映了現下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實質面貌:右手刺激國內半導體生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左手打造晶片聯盟,以此來孤立中國。而無論是上述何者,台灣都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正是在以上所提到的戰略影響下,台美關係看似是「有好的進展」,但實則上美國仍是試圖在供應鏈上「淡化」台灣的重要性,維繫美國的戰略自主權。
近期來說,台灣在供應鏈上的地位與價值固然重要,但這種重要性若放在長遠發展來看,卻也同樣是不穩定的。美國近期的一系列政策推動雖然在短期內為台灣提供了看似鞏固的「盟友關係」,但是,隨著晶片法案以及美國對供應鏈安全的擔憂,最終美國的戰略意圖仍是將半導體控制在美國本土——抑或者至少遠離兩岸衝突的相對安全區域。在這個階段之上,台美關係也就不再是美國首要的擔憂。
這也反映了何以美國在台灣加入IPEF事宜上仍舊是一貫含糊不清的態度。現在的中美衝突發展階段,仍不致使美國越過一中原則的「底線」並激怒中國。
另一方面,報導指出目前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仍較台灣更高[2],顯示美國試圖達到「晶片製造本土化」仍屬於長期願景。在晶片法案中,我們亦能看見美國未來將追加2,000億美元的預算,以此用於發展相關領域之研究。
這說明,建基在半導體生產與供應鏈穩定原則下的台美關係,在短期內仍可能有持續「升溫」的趨勢;而隨著台美關係的轉變,具有官方性質的台美互動也勢必將變得更加頻繁。但正如我們一貫指出的,這樣的台美關係終究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博弈基石上,其所代表的是美中霸權的衝突將因台灣而變得愈發尖銳。
裴洛西訪台的後續效應
從7月28日的「拜習熱線」與裴洛西計畫訪台的風聲傳出後,我們能再次見到中共官方對美國企圖與台灣深化雙邊關係的不滿。在官媒新華社的報導中,得以窺見中國在台灣議題上保持強硬立場——其甚至表示美國「玩火必自焚」。
然而,裴洛西來訪之事宜非但沒有因為中共的嚇阻而被擱置,反而成為了台美關係再一次升溫的「沸點」。8月2日,在台灣群眾的高度關注下,裴洛西正式到訪台灣,是1979年台美斷交以後第二位造訪台灣的眾議院議長,亦是25年以來到訪台灣的美國政要中級別最高的一位。
誠如前文所述,儘管美國高層對於裴洛西訪台一事存有疑慮,但卻也未鄭重阻止裴洛西的到訪,顯露美方高層並非不知道這次造訪背後的利與弊。
以「利」而言,裴洛西造訪台灣,可以說是美國鞏固台灣政府、群眾、半導體企業信任的重要展現,以此達到美國的供應鏈戰略目標。以「弊」而言,裴洛西的造訪必然激起中國的巨大憤怒——特別是在中國不斷祭出嚴厲警告後。
在裴洛西離開台灣後,中共隨即宣布實施三天的軍事演習,不僅以超過1996年台海危機的軍事規模六面「包圍」台灣島,更首次以實彈對台灣海峽進行射擊。必須表明,比起對台灣的嚇阻,中共這些強硬的措辭與規模巨大的軍事演習,更像是給黨內與國內人民看的政治大戲,以此維繫習近平的民族主義權威和強人形象,保證習在未來二十大的順利連任,以及弭平黨內各派系對習的不滿。
但是,即使中美雙方的衝突已走向更尖銳的局勢,兩者仍在真正的「底線」上保持了一定的默契。從美國尚未大規模撤僑、台幣價格未大幅跌落來看,台灣與中國的軍事緊張仍在「可控」的範圍內,顯露美中雙方仍是在對峙和較勁中保留了相當程度的空間,只不過這種空間正隨著中美衝突的尖銳化而逐漸縮限。
裴洛西訪台一事,顯示了美中雙方的政治角力(圖:總統府)
不穩定的下一步
今年年初所爆發的烏俄戰爭,雖已逐漸退出台灣群眾的視線焦點,但其留存的政治影響卻可能繼續衝擊不斷走向尖銳化的美/中/台關係。
在烏俄戰爭爆發後,美國與其盟友對俄羅斯的一系列制裁,已改變了國際帝國主義的角力關係。真實的發展寫照就是,中俄關係正因為烏俄戰爭與中美衝突而產生出微妙的變化。
早在7月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就已表示「美國擔憂中國與俄羅斯結盟」,此番話昭示的,正是指在歐美帝國主義的施壓下,使得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變得愈發曖昧。儘管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7月25日指出「中國與俄羅斯不是盟友關係」,然而正如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所指出,中俄關係已從戰爭爆發後變得更為密切。實質上,這表明中俄之間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政治威脅——即美國的威脅。
民調指出,烏俄戰爭爆發後,僅有少數台灣群眾相信美國會在中共武力犯台時派兵協防(比例從3月的34%至6月的40%)。雖然拜登在5月親口表示「若中共武力犯台美國將出兵協防」,但總體台灣群眾對美國的政治信心仍舊未有明顯的抬升,多數群眾並不相信美國真的會派兵保衛台海安全。
儘管裴洛西訪台時,確實得到眾多台灣民眾的歡迎與支持,但後續中共的軍事演習卻也引發一部分害怕發生戰爭發生的群眾之擔憂。不同於以往的共機擾台,本次中共在台灣周遭六個區域所進行的演習不僅越過了台海中線,更展示了中共對於圍島作戰的政治信心,以及彰顯其足以挑戰台海防衛佈署的軍事能力。
這反映了台美關係發展下的另一種途徑,即「維持中美關係平衡」的死灰復燃。雖然台美官方關係的深化,將隨著中美衝突的尖銳化而更無回頭的空間,但我們仍不能忽視台灣大眾因此而誕生出不信任美國的可能性。舉例而言,柯文哲就在這次事件中強調台灣應「左右逢源」,也正展現了柯文哲是意圖獲取這些選民的支持。
根本上,美台之間的政治利益是相互違背的,兩者的最終目標也不一致。對於美國來說,晶片製造越能遠離台灣越好,倘若台灣仍握持最重要的晶片製造產能,也就代表中共可以持續用軍事威脅來阻礙美國的戰略自主性;反之,台灣的戰略利益則是期望將半導體作為「籌碼」,以此保障台灣的戰略價值。這就說明,美台之間看似「穩固」的關係,實則上仍然相當脆弱與不穩定。
我們的方案
首先,先進的工人群眾與青年當然應該反對這場因中美衝突而起的軍事衝突,甚至是有可能因擦槍走火而起的戰爭。反對軍事衝突並不代表我們必須在中美間「左右逢源」,而是我們不應在中美帝國主義之間選邊站。正如同我們所強調的,我們支持台灣的民族自決權,但我們反對將民族自決權服務於帝國主義。
固然美台關係在現下看似「好轉」,但這種轉變仍然是建基在美國對台灣晶片製造的需要與依賴之上。終歸來說,正是美國帝國主義的衰弱,使得中國得以挑戰美國,進而讓台灣被迫得在中美雙方間做選擇。然而無論是保持雙邊平衡也好,傾靠美國也罷,台灣的社會基層都必須得承擔更多中美衝突下的政治代價。
保持中美雙邊平衡,即意味著台灣將受到親美陣營更大的施壓;而若選擇親美陣營,也就代表台灣隨時將可能變成美國打擊中國的棋子與馬前卒,甚至讓全台群眾都得活在中國武力侵犯的陰影下。無論上述何者,廣大勞工階級都不會是贏家。
烏克蘭的例子證明,正是美國所主導的北約不斷東擴,引起了俄羅斯帝國主義的擔憂,進而使得戰爭爆發,導致國際的通貨膨脹壓力與油價上漲。而最終為通貨膨脹與油價上漲所苦的,正是廣大的勞工階級與底層人民。倘若台海爆發軍事衝突,全球的經濟衰退將比現在更加嚴重,而到時承受苦難的,同樣也是全球的工人與勞苦大眾。
追尋台灣獨立與徹底民主權利[3]的廣大勞工階級,必須團結起來,在中美霸權間尋求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替代方案。這條替代方案,將不再是以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利益為核心,而是以所有被壓迫者的福祉、生計與安全為前提,進而為國際上所有勞工階級爭取到更廣泛的民主權利。
在台灣的我們,還必須識破美國與中國的政治賽局,明白到雙方衝突的結果最終將損及台灣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全球資本主義走向愈發尖銳化、矛盾化的當下,我們的使命仍是建立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國際政黨,共同為美/中/台的基層群眾民主權利而奮鬥。更確切地說,台灣的工人階級、先進青年應當組織起來,一方面聲援中國進步群眾反對中國共產黨的抗爭運動,另一方面深化台灣的民主權利,使廣大群眾不會再被中美雙方的政治空話所動搖。
我們必須澄清,正確的方向,往往是最艱辛的途徑。唯有通過此一途徑,廣大台灣群眾才不至於在中美兩大強權間夾縫中求生存,而是可以真正依據自己的民主意願走上國際舞台,進而走向更平等、更和諧的民主新社會!
[1] 如前所述,儘管美國統治階級對裴洛西訪台之態度並不一致,但我們也能見到拜登並未大力阻攔裴洛西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