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我們曾分析過台灣所產生的戰爭焦慮:
「在中共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作為對裴洛西訪台的『回擊』後,台灣群眾對戰爭的恐懼與擔憂則更具體的被投射出來。舉例來說,去年的九合一大選中,在民進黨大敗的後續檢討中,我們可以得出台灣群眾擔憂台海爆發戰爭的結論──特別是從後見之明來看,兵役延長與《全動法》等政策的推行就是民進黨政府擔憂戰爭爆發的最佳證據。」
這段論述的基礎,在於民進黨所推動的兵役延長,以及《全動法》的政策草案,確實引起了台海兩岸對戰爭的討論,以及讓群眾明白的聽到戰爭接近的腳步聲。
然而,目前可以觀察到戰爭焦慮正在逐漸消退中;而消退中的戰爭焦慮,也可能讓更親美國帝國主義的民進黨贏得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
這是怎麼發生的?本篇文章將以此問題為基礎,解釋戰爭焦慮下降的原因,並說明其會如何讓民進黨有可能贏得總統大選。
被民進黨避談的戰爭焦慮
在今年的雙十節典禮中,蔡英文以最後一任總統之姿發表演講,在這場演講中的第四部份「自信沉穩,持續貢獻區域和平穩定」中,蔡英文再次強調了「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以維持現狀作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確保和平的關鍵之鑰」,顯示出民進黨政府在目前兩岸態度的走勢,也就是以和平、不過度刺激中共為主軸。
根據統計,蔡英文在本次演講中,提到「台灣」的次數較去年更少,而提及「中華民國」的次數則較往年更多,且對和平亦強調了13次之多,顯示今年的演講較往年更加溫和。雖然這次的演說內容仍然遭到國台辦的嚴斥,批評民進黨「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是台海和平的破壞者」,並引起陸委會發文回擊,但這仍然不改變民進黨政府在兩岸政策的主要論述是以和平為主。
這背後的動機並不難推測,其中最有根據也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選舉的壓力下,民進黨政府必須以賴清德的選情為考量,以此有意識地減少戰爭焦慮對民進黨選情的影響。
相較於去年至今年年初在兩岸關係上的「大動作」來說,民進黨政府於2023下半年的態度已相對低調許多。在今年《聯合報》所公布的「2023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中,群眾認為「台獨」與「民進黨執政」分別是兩岸關係最大的變數。我們得以推斷,在考量中間選民等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民進黨選擇了更為溫和的兩岸態度來面對選情——這也是自詡「務實」的賴清德,從「抗中保台」轉向「和平保台」的關鍵原因。
另一方面,「2023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中的調查可分為社會、經貿、政治、軍事與外交等五個不同的層面,每個層面的綜合得分從1分至10分,分數越高代表關係越緊張與競爭。在去年的綜合得分中,無論是哪個層面的分數皆是2010年來最高,顯示台灣群眾普遍對兩岸關係的緊張情緒(這側面顯示,戰爭焦慮確實從烏俄戰爭開始,特別是在裴洛西來台後就廣泛存在);對比之下,今年的綜合分數皆有減少,顯現出普遍對兩岸關係的焦慮已在減少。
在選情的考量下,民進黨有意識的降低了台灣群眾對戰爭的焦慮(圖:總統府)
戰爭焦慮與總統大選
在戰爭焦慮減少的前提之下,下一個問題便是戰爭焦慮究竟減低了多少?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民調看起。
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於9月初發布最新民調,發現支持台灣獨立的群眾比例仍是所有傾向中比重最高的,且較去年2月有些微的增加。排除機構效應的影響,我們可以針對這次民調做出以下小結:即使大多數受訪者立場本就較親綠(或者偏向台灣獨立),他們受到戰爭焦慮的影響程度也確實較低。
9月26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另一份民調顯示,倘若中共武力犯台,賴清德為民意最高的「戰時領袖」,其支持比率達29.2%(其餘總統候選人的民調結果依序為:柯文哲16.9%、侯友宜15.7%、郭台銘10.8%);除此之外,在所有民調的紀錄中,賴清德都獲得到最高的支持度。這說明,戰爭焦慮的消退有可能使賴清德和民進黨贏得下個四年——特別是在「藍白合」缺乏共識的前提下,賴清德更有可能獲得勝選。
然而,上述雖然反映出賴清德是目前最有可能贏得選戰的候選人,但是國民黨與民眾黨(或是企圖透過公民連署參選的郭台銘)這種「非綠聯盟」的支持基礎仍較親綠陣營來得更強。同樣是台灣民意基金會做的民調亦顯示,將近60%的群眾不支持民進黨完全執政。與8月的數字相比,支持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比率減低了12.9%,就連在民進黨最具優勢的高雄、台南市,多數受訪者都不支持民進黨完全執政。
這些民調的背後,反映的是對民進黨的綜合性不信任——例如在勞工權益、居住正義上的軟弱,或是不滿民進黨在八年來執政的種種缺失——反映在兩岸關係上,則是說明群眾並非完全不在意民進黨繼續執政會帶來的戰爭風險。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戰爭焦慮正在減退,但並非完全、徹底的消失,特別是在選舉逐漸逼近、中共對台威脅尚未顯著減少的前提下,群眾仍會擔心戰爭帶來的衝擊。
這亦說明,未來大選仍可能因為兩岸局勢的變化而有諸多變數。
兩岸關係的「颱風眼」
與台灣戰爭焦慮關聯密切的,莫過於現在的中美衝突發展,倘若中美衝突愈發激烈,那麼對台灣戰爭焦慮的影響也會更大。
近日,美國宣布擴大對中國的晶片與晶片設備的出口禁令,顯示中美衝突下的新冷戰已進入新的階段。另一方面,伴隨最近以巴衝突升溫,美聯社的報導亦揭露,白宮正在考慮撥出900至1,0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以色列、烏克蘭和台灣的防備上。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近期三度來台時更表示,美對台的軍售不會受到以巴衝突的影響。
早在今年8月底,美國就首度向台灣提供8,000萬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這表示,台灣與美國的軍售案仍是現在進行式,而這將會在未來,再一次的挑動到中共的敏感神經,引發新一波的緊張衝突。
回到台灣的戰爭焦慮上,說明目前戰爭焦慮的消退僅僅是暫時性的消退,只要中美兩大強權繼續競爭,那麼戰爭焦慮就有可能再次捲土重來(同樣的觀點,我們已在過去的文章強調過)。
目前的台灣,正停在兩岸風暴中的「颱風眼」中,眾所皆知,這樣的平靜是暫時、不穩定的。
美國對台灣的軍售案,在未來將會進一步引起衝突與戰爭焦慮(圖:香港01)
以勞工階級團結的敘事,取代戰爭焦慮
倘若民進黨真的贏得選戰,台灣也會更往親美的方向靠攏,這雖然代表民進黨不是台灣勞工的最佳政治選擇,但並不表示國民黨與民眾黨就是廣大勞工與青年的最佳政治方案。事實證明,國民黨與民眾黨只是投機的利用台灣群眾對戰爭擔憂的情緒,來使自己能獲得到執政權。
儘管戰爭焦慮暫時性的減少了,但我們也能從上述的分析中得知,這種憂慮的減少極有可能因為中美衝突的新階段而重新襲來。我們要再次強調(同樣的聲明我們已強調無數次),只有中美台勞工階級的團結,才能真正終結這場地緣政治的衝突,並且讓台灣群眾不用再生活於擔憂兩岸爆發戰事的焦慮之下。
這也為日後的反戰運動提供進一步的必要性。在今年的五一勞動節中,國際社會主義前進不僅參加在其中,更致力將勞工運動結合反戰運動、為國際勞工階級之間的團結創造基礎和條件。只要中美帝國主義競爭仍然存在,我們就有必要在未來繼續發起以勞工為核心的反戰運動。
對於中共一黨獨裁與專政,我們不會抱有任何幻想,因為親近中共,意味著台灣將失去既有的資產階級民主權利(諸如結社、集會、學術與言論自由等等);而在美國於晶片技術、地緣政治利益仍有賴台灣的前提下,美國也會盡可能以「民主」之名拉攏台灣群眾,直到將台灣「掏空」。
如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俄國與烏克蘭的例子,親美的結果只是為美國統治階級帶來利益,但一路走來卻會是國際勞工階級的一片血腥和生靈塗炭,多數勞工與青年必須因此而上戰場,屠戮著素未謀面的「敵人」,以至於失去自己的性命。
我們必須明白,唯有挑戰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建立以勞工為主的左翼替代方案,才能真正避免戰事的爆發,進而徹底解除對戰爭的焦慮。而這個左翼的替代方案,也是作為台灣左派的我們,正在奮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