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經濟部長王美花鼓勵企業擴大居家上班比例至二分之一,指出應盡力讓行政人員、研發人員在家工作和避免外出。

然而對部分勞動職種的工人來說,「居家上班、避免染疫」卻似乎遙不可及,尤其是在全台三級警戒下維持社會必要運作的生產、服務,諸如批發市場工作人員、貨運倉儲人員、外送員、家庭看護工等勞工,都得冒著比一般人更大的染疫風險外出工作。雖然這些勞工的崗位性質並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防疫前線」,但他們對於社會整體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顯然不低。

例如疫情爆發後,貨運倉儲產業的員工擔負起了防疫資源、民生用品運輸調配的重要角色;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勞動處境亦受到莫大的影響。對於上述勞工所面臨的艱難處境,我們該怎麼理解呢?

在感染風險下血汗過勞

由於全台三級警戒不斷延長,政府為了在疫症衝擊下穩定供給防疫物資和民生必需品,因而採取了使部分產業工人更加血汗的政策。

勞動部引用了勞基法第32、40條「因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鬆綁貨運倉儲、醫療產業勞工之工時上限;六月初也接續放寬了製造業、批發業、綜合商品零售業、倉儲業之輪班間隔,從11小時縮短為8小時。政府此舉,無疑是將防疫時期的社會負擔交由工人們來承受,而不敢要求資方補足防疫時期的人力需求。

這樣的政策不但使相關產業工人因過勞導致免疫低落、感染風險增加,同時也無法解決根本的物資維繫問題。舉例來說,倉儲物流業目前已經暫停部分收件,這個政策不僅沒有使物流運輸更具效率,亦沒有解決爆量雍塞的問題,問題的根本仍是人力未補足所致。台灣貨運倉儲產業工會指出「人力不足」並非是不能避免的問題,可資方為追求利潤,對員工採取更嚴苛的績效標準,同時聘用臨時工降低人事成本,結果造成人力長期流失。

有了上述的認識,我們不難理解物流業員工在面對疫情暴增的工作時,為何會以「同倒一命」自我調侃。貨運倉儲產業工會總幹事葉奕瑄指出,疫情前每日工時加班至第11、12小時是常態,疫情間恐怕將超過第13、14小時。

當然,這不僅是發生在貨運倉儲的員工身上,就連「自行決定工時」的外送員也在疫情下面臨更血汗過勞的處境。疫情前夕,兩大外送平台進一步展開削價競爭,薪資計算方式因此大幅改動,使外送工人們必須投入更多勞動時間才能獲得相同的薪資,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感染風險。

製造業也是無法居家工作的產業類別。儘管不屬於防疫及民生物資生產運送必要產業,但當前外需訂單並沒有因為疫情爆發而大幅減少,五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1]仍保持在66%。 要想在疫情和生產間維持平衡,首要考量就是勞工得有足夠的防疫物資和規劃。遺憾的是,在資方不重視生產線防疫的前提之下,大規模職場感染仍然爆發了-京元電疫情有超過300人確診!起因源自於資方長期不重視移工居住品質,最終引發台灣多家半導體產業員工相繼染疫。

這說明了上述產業勞工不僅在疫情下需更加勞累的工作,同時職場上的防疫保障也相當不完善。全國外送產業工會指出,疫情期間雖然外送平台宣導「無接觸送餐」,但仍有四成客戶會當面交付餐點,甚至有些平台仍未取消現金收付,讓外送員增加接觸風險。另一方面,防疫必要物資-酒精,卻是外送員自行購買,且常常不夠用。

這些勞工需要的不僅是職場上合理的防疫措施,更是需要充足的防疫資源,包含了最重要的疫苗。以政府第一版的疫苗優先施打順序來說,幾乎所有無法居家上班的勞工都沒被列入優先施打序列。倉儲物流人員、外送員、收銀人員近期被列入,也是基於該產業工會輿論爭取的成果!因此我們需要共同支持其他在疫情下無法居家工作的勞工抗爭,疫苗再度擴大取得之後,才能使他們列入疫苗優先施打順位。因為這些工人若是染疫,不僅會造成三級警戒防疫的後勤工作無以維繫,更會使疫情破口進一步擴大。

終歸來說,疫情持續期間將會繼續消耗了這些工人的健康與荷包,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訴求,捍衛廣大勞工的權益:

  1. 調查職場的過勞問題及防疫弊病。

  2. 要求資方補足人力、供給防疫資源來制定及落實職場上的防疫措施。

  3. 調查資方營運及獲利情況,計算並要求資方給予更合理的防疫津貼。

  4. 要求政府將無法進行居家上班的行業,諸如製造業、家庭看護工列入疫苗優先施打序列,且須將移工納入其中。

  5. 要求政府廢除勞基法第32、40條鬆綁工時上限及輪班間格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