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社會主義國際運動組織「國際主義立場」(Internationalist Standpoint)於第三屆國際大會,為回應當前世界局勢,共同決議並完成關於美國分析之立場文件。
譯者:李紅光
原文在2025年4/5號刊登於「Internationalist Standpoint」組織官網
第三屆的國際主義立場大會於今年3月30日至4月3日舉行。在這五天的會議中,與會者在充滿同志情誼與團結精神的氣氛下進行了多場重要而深入的討論。會議討論的主題包括:
- 美國的局勢發展
- 歐洲的衰退與左派的危機
- 身分政治
- 民族問題
- 內部監督與程序(關於保障ISp組織內部民主與權利的議題)
- 組織建設、報告與財務
我們首先公布的是有關川普當選對美國及全球影響的決議,這份決議是在4月2日(三)川普宣布關稅措施之前所準備與討論,因此並未具體提及該事件。
川普治下的美國與世界資本主義
1.唐納·川普的重新掌權,在全球掀起了震撼,並在國內使美國工人階級與社會運動深感震驚。2017年川普首次就任時,曾引發數百萬人的動員,但這一次卻並未出現類似的大規模抗議。美國的工人與社運人士正試圖思索未來的方向,國際上的統治階級也在觀察川普的政策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與國際關係。
2.川普的再度上台,是全球極右翼崛起浪潮的一環,並也賦予這股潮流新的契機與動能。他大大提升了全球極右翼勢力及其當中法西斯團體的自信,同時讓左翼政黨陷入更深的混亂與危機之中。
3.在地緣政治層面,川普正在顛覆過去數十年來被視為穩定的局勢,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與歐洲大國之間正出現深刻裂痕。自二戰以來,歐洲列強多半「順從」地配合美國所制定的政策,當然同時也服務於自身的帝國主義利益。特別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這種同盟關係是西方(特別是美國)得以主宰全球的重要支柱。川普似乎正令這一同盟突然地終結,並使每位參與者感到震驚。
4.比起他打算對歐洲經濟體徵收關稅這點,更關鍵的是他拋棄美國的傳統外交手段,而外交一向是西方國家內部維持穩定合作關係與共同應對全球重大事件(包括軍事干預)的基石。川普用赤裸裸的勒索、威脅、霸凌、攻擊與羞辱取而代之,以此般態度面對昔日盟友,並造成美歐之間巨大的裂痕,勢必留下深遠影響。
5.川普政策的邏輯難以理解,甚至令人感覺毫無章法。他對歐洲列強的攻擊與對西方同盟的破壞,不僅削弱了歐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可能危及美國的霸權地位。全面徵收關稅將反噬美國自身,並傷害全球經濟。
6.川普的崛起,深刻反映出全球資本主義體制(尤其是西方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危機,也反映出工人階級組織——不論是工會或政治左派——的「虛弱」。不論是改良派還是反資本主義左派,都未能有效建立起反抗力量。
7.全球資本主義從未真正走出2007-2009年金融海嘯的危機,難以重返強勁成長的階段。整個2010年代,歐洲幾乎停滯,且全球經濟成長率低於過去數十年,而根據各方預測,2020至2030年代將是二戰以來經濟成長最緩慢的十年。美國表現雖略優於歐洲,但成長率仍偏低(每年最多約2.5%),並且仰賴大規模赤字支出,導致主權債務飆升至歷史新高。
8.過去15年來全球資本主義的有限經濟增長,是仰賴於高額預算赤字與主權債務堆積而來。在美國,主權債務比例高達120-125%,甚至高於二戰後的1946年。在OECD工業國家中,平均主權債務也超過GDP的90%;英國約為100%,法國與義大利則分別達到110%與140%。
9.同時,美國與歐盟在全球貿易與生產中的占比正在下降,貿易與生產日益集中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周邊,這反映了西方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衰退。美國自2017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雖然影響中國經濟成長速度,但無法解決美國資本主義的核心困境:其正面臨被中國超越的危機。
10.因此,美國資本主義正處於一種「絕望」狀態,而川普的崛起正反映了這種處境。他以混亂的方式,試圖打破現有結構,尋找「解開死結」的新出路。
11.美國以及國際上左派政黨所面臨的危機,是極右勢力得以興起(特別是川普崛起)的第二個關鍵因素,這同樣反映出資本主義危機的嚴重程度。在經濟尚在成長的條件下,改良主義思潮尚能發揮作用,因為這種環境允許統治階級向工人階級做出些許讓步。但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改良派的立場便完全暴露,因為他們除了服從資產階級的要求外,別無其他政策可言。
結果不只是傳統「社會民主黨」或「工黨」類型的政黨,甚至連「共產黨」類型的政黨(儘管有極少數例外)也都完全投降了;連在後史達林時代興起的「新左派」——如希臘的激進左派聯盟(SYRIZA)、西班牙的我們能黨(Podemos)、葡萄牙的左翼集團(Left Bloc)、以及柯賓與桑德斯所代表的政治力量——也證明自己完全無法提出前進的道路。他們同樣向統治階級投降、出賣基層人民,並陷入危機之中。
12.在「新左派」政黨危機所造成的政治真空中,反資本主義左派未能及時介入,並建立具規模的反資本主義力量。相反地,儘管存在大量機會,他們自己也陷入了危機,出現更多分裂,力量更為削弱。因此,極右勢力得以趁勢崛起,將自己包裝為唯一的反建制力量。
經濟層面
13.川普勝選後,億萬富豪階級紛紛集結祝賀他,祖克柏、貝佐斯、皮查伊與馬斯克等人在就職典禮上的現身並非偶然,他們的利益在於站在勝利者一邊,而非失敗者一邊。像貝佐斯與馬斯克這樣的人,需要川普與國家機器繼續取得政府合約,而對整體的超級富豪來說,川普為他們提供了減稅優惠,他設定的減稅目標約為10年間降低4.5兆美元,這是超級富豪們願與川普維持友好關係的正當理由。
14.這些減稅的資金來源,據稱將透過精簡公部門、裁撤數十萬公職人員,以及終止對公共服務與專案的資金(其中最知名的是美國國際開發署 USAID)來實現。但如果川普真的落實他所宣稱的一切展望,那他的計畫與承諾很可能會變得毫無著落。
15.裁撤數十萬公務人員會削弱經濟,因為這會壓縮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驅逐數百萬移民也會造成類似影響,並同時提高生產成本。
16.提高關稅是川普經濟政策的核心,他堅信更高的關稅會刺激國內工業生產、讓製造業復興、取代進口並解決貿易逆差問題。他似乎預期政府將從關稅收入中獲得更多資金,以用來進一步減稅。將工業「帶回美國」似乎就是他對抗中國競爭、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方式。
17.但這並不是經濟實際運作的方式,川普並未否認他的政策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這並非偶然。此外,紐約證交所已在二月與三月期間出現大幅下跌。
18.川普已對幾乎所有產業實施約25%的關稅,並威脅將來可能加得更高,並出人意料的是,他竟對歐盟、加拿大與墨西哥這些美國最親密的盟友施加關稅。在對中國加徵了兩次10%(即總計20%)的關稅,再加上自2017年以來川普與拜登施加的所有其他限制後,他還威脅將對中關稅提高至60%。他也威脅金磚國家(BRICS)倘若試圖削弱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便要對其徵收100%地關稅。他警告加拿大與歐盟,如果他們「對美國造成經濟傷害」(無論這代表什麼意思),他將施加「遠高於目前預定水準」的關稅。
19.此舉已經引發諸多國家反擊,中國、加拿大、歐盟、墨西哥、巴西等國已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作為回應,或正在策畫反制方式。更高的關稅雖會減少美國的進口,但也將降低美國對全球的出口,對美國經濟而言,出口減少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遠大於進口下降所帶來的利益。特斯拉就是川普政策(以及馬斯克挑釁言行)最早的受害者之一:特斯拉銷量正在全球下滑,在加拿大與德國甚至崩盤。其他美國科技巨頭,如蘋果、谷歌、Meta、亞馬遜等,也將面臨麻煩——包括企業調查、罰款與加稅等。
美國無法僅靠本土經濟讓自己「再次偉大」——它需要全球經濟的支持。但川普的政策正使美國在實質上與全球經濟脫節,儘管他們的關係尚不至於完全斷裂。
20.提高關稅意味著全球貿易與全球GDP成長的放緩,雖當前尚無法準確預測最終的經濟結果,但完全可能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更高的關稅也意味著美國與全球的通膨將上升,進一步削弱美國與全球民眾的生活水準。
21.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估計,若川普的所有關稅主張全數實施,平均關稅將從2.4%上升至10.5%,使美國保護主義回到1950年代的水準。該研究所指出,這將使美國每戶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約1,200美元,其他美國智庫也有類似的預測。
階級鬥爭
22.作為川普勝選的副產品,社會階級的極端分化與鬥爭加劇不僅會在美國發生,全球也都不可避免。川普以改善生活水準與降低通膨為訴求當選,但自他上任以來,美國人民對經濟的信心顯著下降。他的當選並不代表美國工人階級永久地轉向「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立場——一旦他引發經濟衰退,川普也可能成為民怨怒火的犧牲者,正如他曾藉那股怒火得勢一樣。
23.美國工人階級勢必會反擊,這也許不會立刻發生,因為許多工人會觀望川普的政策是否最終奏效,但遲早他們將會行動。目前為止,工人階級中許多人確實感到震驚,並正在尋找反抗的方式,例如聯邦政府的員工開始加入工會、研究人員發動抗議,而針對驅逐出境的行動也出現了一些成功的組織性抵抗,特斯拉展售中心外也出現了常態性的抗議活動。
24.這些動向必須與對基本人權的攻擊一併看待,尤其是針對女性與LGBT+族群的權利,以及對黑人與有色人種日益升高的種族歧視。此外,川普完全無視的氣候危機問題,也可能激起年輕世代的動員。
25.勞工運動雖然仍舊稚嫩,但已取得一些重要進展。儘管整體工人階級仍高度缺乏組織(全國工會成員比例不到10%),但如今要召集一群有經驗的工人運動者共聚一室,比起以往容易得多,這是個正面訊號。下一波群眾性的抗爭浪潮可能仍會是自發性的,但也有可能出現一個更有組織、具備領導力,並以工人階級為核心成分的團體,其中許多人將會抱持反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思想。當新的大規模抗爭爆發時,馬克思主義者的參與將對使運動發展從自發走向組織化的過程起關鍵作用。
26.聲援巴勒斯坦的運動正面臨嚴峻的打壓,許多抗議者者在未被起訴的情況下遭到拘留,已經違反了美國保障言論自由的基本原則,顯示未來所有社會運動可能面對的嚴重危機,去年的學生紮營和平抗議就遭到異常強硬的鎮壓。川普希望藉由威嚇運動來替以色列掩護其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但儘管如此,聲援巴勒斯坦的運動仍持續進行,不過規模已不如去年的紮營行動。
27.類似的情況預計也將在全球間發生,川普政府正在為全球極右翼與法西斯組織/思潮提供助力,極右翼與右翼民粹派的保守反動進程,將引發世界各地廣大群眾的反彈,再加上經濟停滯與可能的衰退,以及不斷上升的通膨,階級分化與鬥爭勢必加劇。
政治真空
28.美國當前的政治真空極其龐大,民主黨陷入全面混亂,對許多普通工人來說,「當前需要一個新政黨」的念頭(即便尚不清楚具體應該是什麼樣子)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明顯。民主黨的支持率創下歷史新低,其內部的左翼正處於危機與十字路口之中。儘管黨內可能會爆發反叛潮流,但如果這場反叛沒有明確地沿著階級鬥爭的原則進行分裂,便無法真正帶來出路。
29.伯尼·桑德斯正在提出讓候選人脫離民主黨、以獨立身分參選的想法。一場有組織的獨立候選人運動,並與民主黨正式決裂,確實有可能為建立一個新政黨打下堅實基礎,然而,桑德斯似乎是將這項主張當作迫使民主黨進行改革的手段來看待。川普在2016年與2020年都曾從桑德斯嘗試「挽救」民主黨,使其成為主要反對力量的舉動中得利。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組織中的組織化左翼,至今仍未就如何看待民主黨這個問題達成共識,美國社會民主主義者提名的紐約市長候選人佐倫·馬馬尼(Zohran Mamdani)就是以民主黨人身分參選,且並未表示若在黨內初選落敗將以獨立身分參選。
30.儘管如此,桑德斯也許有察覺到群眾運動正在醞釀的能量,他目前吸引的群眾規模已超過他過去兩次總統選舉期間。關於左翼對「獨立性」的定義,以及與民主黨的關係,未來勢必會成為一場重要的鬥爭,馬克思主義者仍需在工會、社會主義左翼、與新興社會運動中,耐心推動一個不僅僅是向民主黨施壓,而是真正獨立的工人政黨。
31.工人階級的領導階層同樣尚未準備推動建立新政黨,許多工會領袖甚至對川普做出讓步,例如,去年支持賀錦麗的全美汽車工人聯盟(UAW)主席肖恩·費恩(Shawn Fain),如今轉而支持川普的關稅政策;美國最大私人部門工會的主席西恩·奧布賴恩(Sean O’Brien)更直接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言。
32.此外,大眾對路易吉·孟喬内(Luigi Mangione)殺害美國聯邦健康保險執行長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事件所表現出的廣泛正面反應,也值得注意——這顯示出美國社會中潛藏著一股深沉的階級憤怒。毫無疑問,美國正在進入一個極少見的歷史局勢。
歐洲陷入絕望
33.川普正在摧毀那些曾在全球資本主義無序狀態中提供某種秩序的國際機構。世界貿易組織、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G7、G20、國際法院,甚至聯合國安理會,這些機構如今幾乎都已失去意義,因為美國已正式退出或公開否定它們的作用。歐盟和英國原本緊跟美國參與對中貿易戰與近年的代理人戰爭,如今卻發現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
34.歐洲列強(與其他多數政府和機構一樣)對川普提出的一連串要求感到震驚,當中包括:要求接管格陵蘭、擁有巴拿馬海峽、驅散加薩人民並將該地區改造成美國旗下的觀光勝地等等。此外,他與其親信對歐洲國家的攻擊之程度與方式,也讓歐洲當局錯愕不已。2024年2月12日,川普副總統 范斯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對歐洲官員所發表的演說,可說最具代表性:
「我們有了個新老大(意指川普)……在英國與整個歐洲當中,言論自由恐怕正節節敗退……俄羅斯購買社群媒體干預歐洲選舉(指羅馬尼亞)固然不對,但如果你們的民主可以被幾千美元的境外數位廣告摧毀,那麼這個民主早在一開始就非常脆弱了……如果你們害怕你們自己人民的聲音、意見與良知……如果你們害怕自己的選民,那麼美國幫不了你們;而且你們也幫不了美國人民。」
然而,范斯的發言還不是最讓歐洲官員傻眼的,他在發表完這番話後匆匆離席,前往會晤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領袖,並同時拒絕與德國總理蕭茲會面!
35.德國副總理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對此的回應,大概最精準地概括了歐洲精英們的感受:
「在這個週末的慕尼黑當中,我們所謂的『西方價值共同體』已經在這裡被終結了。」
36.除了對歐洲政府與其領袖(直到不久前還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的接連攻擊與侮辱之外,馬斯克甚至公開提議美國應退出北約。許多資資產階級媒體與評論家開始提出疑問:我們是否正見證「跨大西洋聯盟的終結」?
儘管如此,這種疑慮在目前階段看來仍不太可能成為現實,不過,雙邊關係無法回到從前已是不爭的事實。主要歐洲強權(法國、英國、德國)將竭盡所能維持北約、並確保美國的繼續參與,因為來自中國與俄羅斯在經濟與軍事層面的挑戰仍會持續。然而,那種過去曾經存在的親密關係已經終結,在可見的未來也無法再恢復。
烏克蘭
37.歐洲列強基本上是在美國與英國的壓力下被拖入2022年的烏克蘭戰爭,當時,美英說服澤倫斯基堅持戰鬥、不要與普丁談判(事實上,2022年3月在土耳其,俄羅斯與烏克蘭曾一度接近達成和平協議)。如今,美國態度急轉直下,留下歐洲各國獨自面對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所提出的種種要求,是他們根本無力實現的。歐洲表面上裝作堅定要持續打下去、反對「不可接受的條件」(例如要求俄軍無條件撤出烏克蘭),其實只是為了顧及顏面。這場對俄羅斯的戰爭,根本不可能獲得勝利,儘管美國與歐洲提供了大量援助,烏克蘭依舊節節敗退。而現在,美國不再願意繼續為戰爭買單,歐洲領袖所謂的「堅持到底」只是空談與偽善,主要是為了向他們的選民展示自己「還在努力奮戰」。
歐洲目前面臨的局勢是:一方面,他們必須大幅增加軍事開支;另一方面,他們還得承擔在烏克蘭戰場上失敗的後果,並且面對川普以「和平締造者」的姿態登場。
38.他們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軍費開支大幅提升至約8,000億歐元(當中甚至還不包含各國既有的大幅軍費開支增加,尤其是德國),而這還是在歐盟與英國本身就正面臨嚴重預算赤字與高額國債的情況下所做出的決定。他們原本打算根據《成長與穩定公約》(Growth and Stability Pact, GSP)的條件,將預算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內、公共債務不超過GDP的60%(這是歐盟建立時的馬斯垂克標準)。依據GSP條件行事,實際上就意味著要實施撙節政策。
然而,如今他們不得不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投入數千億歐元來資助烏克蘭戰爭,並在歐洲整體層面擴大與發展軍事能力。這將導致預算赤字與公共債務雙雙上升,但為了避免與馬斯垂克條約產生正式衝突,他們決定將「國防支出」(或至少是部分支出)不列入官方預算計算中。如此一來,他們便能欺騙歐洲工人階級,讓大家以為預算赤字與公共債務在下降,實際上卻是持續上升,並造成更嚴重的債務問題與未來的不穩定,而這一切的帳,最終都會落在工人階級身上——工人階級生活水準的下降將成為這筆軍事開支的代價。
39.為了合理化這些龐大開支,歐洲各地開始鋪天蓋地宣傳建立「戰時經濟」的必要性,鼓勵民眾在家儲存足夠食物與現金等等。這種情況已遍布歐洲各地,從南歐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義大利與德國率先推動這項「社會軍事化」的新政策,甚至開始派遣軍人進入中學校園,進行戰爭宣傳並招募年輕人加入軍隊。
普丁
40.川普、范斯、馬斯克以及美國政府中的其他關鍵人物,對澤倫斯基的態度可說是極其羞辱性的,但同時他們卻拒絕對普丁發動任何攻擊;相反地,至少到目前為止,川普甚至對俄羅斯釋出了某種友善的姿態。這就引發了一場討論:川普是否試圖與俄羅斯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藉此孤立中國。
41.我們無法確知川普更深層的動機究竟是什麼。但如果他真有意圖將俄羅斯從中國身邊抽離,那麼這種意圖也將注定失敗。過去幾十年來,俄羅斯與中國建立起非常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這種連結對他們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都承受著來自西方世界的巨大壓力。普丁不可能僅僅因為美國政府換了人,就準備犧牲俄中關係,畢竟,沒有人能確保川普今天的政策在一兩年後還會維持不變。同樣地,也無法確定下一任美國政府是否會延續或採取類似的政策。
因此,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美俄關係究竟會如何發展,特別是在俄羅斯即便只被要求有限地實施立即停火,也不願意順從來自川普的壓力。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可見的未來中,俄中關係將會持續穩固。
川普會贏得對中國的戰爭嗎?
42.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願景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對抗中國。真正威脅美國全球霸權的不是歐洲,而是中國,對歐洲列強的攻擊,表面上只是美國為了節省資源並加強其與中國競爭中的地位。川普自2017年起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拜登上任後更進一步升級了這場戰爭。
43.其中一項公開宣稱的目標,是削減中國對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但川普與拜登合計七年的貿易戰,並未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持續在各個層面挑戰美國,不只是商品輸出數量更具成本競爭力,在品質上也逐步超越西方。
44.近年來,中國大舉進軍手機與電腦市場,產品品質已同西方頂尖品牌相當,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就在美國以為已經徹底終結華為的時候,後者竟能「浴火重生」。接著,中國電動車與新能源車在近兩年間席捲全球市場,讓西方汽車產業陷入危機;更近期,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突破也不容忽視,例如「Deep Seek」被認為與ChatGPT能力相當甚至更優,而且成本更低。此外,中國在量子力學與太空探索領域,也正挑戰西方的領先地位。
45.多年以前,ISp便指出,西方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頂多能減緩中國的成長速度、延遲其經濟超越美國的時點,但無法真正阻止這個趨勢。從今日的事實與數據來看,美國與歐洲施行的對中制肘政策,並未達成其既定目標。
46.舉例而言,即便經歷了七年的貿易戰,中國在2024年的貿易順差仍創歷史新高,達到9,920億美元,比前一年成長了21%,是自199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47.川普政府近期對中國祭出的新關稅,當然會對中國GDP造成一定影響,但並非決定性的。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總額只佔其GDP的約3%,因此無論美方關稅升得多高,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相當有限,尤其這些年來,中國早已因應西方的貿易戰,透過雙邊與區域貿易協定,重整出口市場。隨著中國與美歐關係日益惡化,中國已轉向亞洲、拉丁美洲、非洲與中東等地發展,對外投資的中國資本也同樣如此。
48.這種趨向也與金磚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該經濟聯盟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巴西、阿聯酋等國。川普已威脅道,若這些國家試圖削弱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便將對其課徵高達100%的關稅,但事實是這種威脅話實際上正在推動各國更靠向中國,遠離美國。
49.更可能的情況是,川普的政策不僅無法孤立中國、擴大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反而會產生相反效果——也就是加深全球其他地區間的貿易聯繫,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地位。
50.此況對歐洲列強也具有重大意義,儘管歐洲與美國之間有著長期且深厚的關係,但自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歐盟在美國壓力下也加入戰局,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歐洲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供應鏈也遭受嚴重衝擊,而歐洲一些重要產業——例如汽車業——正因這些變化而陷入困境。
51.在川普政府當前政策之下,歐洲資產階級媒體已經開始討論起一個現實問題:川普或許比中國還要更像一個敵人。歐盟或將逐步轉向與中國建立更「平衡」的關係,從目前情勢來看,確實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法西斯主義?
52.馬斯克行納粹禮,以及川普與其內閣怪誕的行為,為「川普是否為一名法西斯主義者」的持續性話題再添柴火。民主黨內部有很大一部分人將川普描述為法西斯,他們在選舉活動中也利用這個說法,幻想這樣就能阻止川普上台。川普對移民去人化性的言論,常被拿來與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相提並論;川普提出「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的想法,也被拿來與希特勒1938年吞併奧地利相比。
53.不只資產階級及其媒體,左翼內部也有不少人提出川普政權在「法西斯化」,有些人提出「潛移默化的法西斯主義」(creeping fascism)這個說法,意思是說川普正在推動一個尚未完成、但正在成形的法西斯政權,並也有人使用「元法西斯主義」(Meta-fascism)這樣的詞。但這些說法並沒有釐清問題,反而使事態更為模糊。
54.確實,川普政府有許多威權主義的元素,但這與法西斯主義或一個真正的威權國家/政權不同。我們在其他材料中已經詳細討論過,全球有許多政權可被歸類為極右或右翼民粹主義政權,且在這些政黨中也存在強大的納粹群體,但目前在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並不存在建立法西斯政權的條件。
55.當然,馬斯克的納粹禮不應被視為偶然或無關緊要的事件,但重點不在於馬斯克個人現在是個什麼、或未來會變成什麼——川普也是一樣。法西斯主義不是某個個人特質或野心的結果,它是一種制度,會透過瘋狂的社會邊緣群體摧毀一切民主權利,當中不只是工人階級的權利,甚至包括資產階級自身的權利(如取消議會民主制)。目前在美國沒有這樣的情況,也無法在短期內出現,因為不存在這樣的條件,社會的階級力量對比也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56.希特勒於1933年1月30日上台,不過一個月後,他便頒布了《保護人民與國家法令》,中止了包括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等公民權利,並准許逮捕政治對手。到了同年3月底,《授權法》(正式名稱為《解除人民與國家困境之法》)通過,使希特勒無需國會同意即可立法。1933年5月,所有工會被解散,並由納粹控制的「德意志勞工陣線」(DAF)取而代之。到7月,除了納粹外的所有政黨(包括右翼甚至極右政黨)都被取締。透過所謂的「整合運動」(Gleichschaltung),納粹政權強迫所有政治、社會與經濟機構服從其意識形態。由戈培爾領導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確保一切對外資訊皆符合納粹意識形態,凡被視為「不符合德國精神」的書籍都在公開活動中焚燒。到了1934年,希特勒還在「長刀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中清洗了黨內潛在對手與批評者,他的「領袖原則」(Führerprinzip)讓他成為絕對領袖,掌控政府與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掌權前的十年間,納粹黨便已建立其準軍事組織SA(風暴突擊隊),至1932年1月,SA已有約40萬名成員。當納粹於1933年上台時,其黨員人數已超過200萬,1934年紐倫堡大會更有高達70萬人參加。
57.今日與1930年代納粹得勢時存在重大差異,一方面,當時的資本主義危機比今天嚴重得多,創造出數百萬陷入絕望的瘋狂小資產階級,他們成了希特勒的街頭暴力部隊;另一方面,當時統治階級極為恐懼社會主義革命即將發生——蘇聯被資產階級視為真正的政權威脅,因此,資產階級選擇支持希特勒。
58.但這些因素今天並不存在,更何況,即使在未來某些國家出現類似情況,統治階級也知道法西斯主義是一把雙面刃,不會輕易放任其發展。但我們也必須清楚知道,若未來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與革命威脅,統治階級中的某些派別仍會選擇法西斯主義的道路。
59.成功建立法西斯政權意味著工人階級遭遇歷史性、戰略性的徹底挫敗,如今現況也尚未走到這一步,而只是處在一個可能朝那種方向發展的過程開端。這也意味著,我們仍有時間集結力量,對抗各種形式的「法西斯化趨勢」,在實踐上,這就意味著以奮鬥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危機與機會
60.川普的立場經常反覆不定,使未來的發展無法被準確預測。即便他真的落實了自己宣稱的所有目標,我們也仍無法準確預測這些政策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但可以確定的是,初期的影響很可能會讓美國和全球經濟朝著成長減緩甚至衰退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與全球的階級鬥爭及階級分化也將加劇。
61.川普的政策極有可能會自我反噬,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裂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實際上削弱了美國對中國(與俄羅斯)的圍堵能力。歐盟本身就已陷入深層危機,而面對更多無力應對的挑戰,這場危機將會惡化。儘管如此,歐盟仍會在某些領域(尤其是軍事支出)加強整合,然而,歐盟走向「社會軍事化」與「戰爭經濟」的步伐將會加快,並將以犧牲公共建設與工人階級的生活水準為代價,進一步促進歐洲的激進化趨勢。
62.川普在許多層面上對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工人階級構成嚴重威脅,因其崛起助長了國際上的極右翼勢力,並將反動保守的思想灌輸進整個社會。但與此同時,這也為馬克思主義者創造了機會,正因為現況激化了階級鬥爭與社會對立。極右翼勢力的崛起與其反動保守的思想,勢必會引發某種對抗作用,特別是在年輕世代中,他們將意識到「我們必須奮起反抗」。這樣的意識也會與川普政府(及其他極右翼勢力)對女性、LGBTQ+族群、環境、民主權利與移民等的攻擊相交織。在經濟成長放緩、生活水準下降、軍事支出上升、富人減稅的背景下,這些因素將對大眾意識產生深遠影響,使大量民眾朝激進左翼思想轉變。
63.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充分掌握這些由川普的反動進程所打開的潛在機會,並以建立具有相當規模的國際馬克思主義組織為目標,因為這樣的組織是推翻資本主義及其一切反動面貌、並奠定社會主義替代體制基礎的絕對必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