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僅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三黨候選人爭奪總統大位的同時,中美衝突對台灣的政治影響並未中斷——甚至變得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時,民進黨執政八年所帶來的一系列不信任與民怨,也讓國民黨與民眾黨雖然沒有成功藍白合,可也並非沒有執政的機會。
對此,我們必須提出獨立的分析,來說明總統大選對廣大勞工的影響為何,進而提出左翼的替代方案。
中美衝突下的三方選戰主軸
我們過去已強調過帝國主義衝突下的戰爭焦慮問題,現在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因為中國經濟疲弱,使其被迫尋求與美國關係的緩和,間接降低了台灣的戰爭焦慮,讓民進黨更有能力贏下這次選舉,同時削弱了國民黨「戰爭VS和平」的論述,並且使民眾黨得以尋求「棄藍綠,保台灣」的選戰定位。
在12月20日所舉辦的總統政見發表會中,兩岸議題也成為三黨候選人們相互攻擊與指責的戰場,這場政治大戲再次聚焦在九二共識、統與獨的老調上。但顯而易見的,上述的爭論從來沒辦法在資本主義下尋求到答案——特別是在現在中美衝突日益高漲的前提下。
對於民進黨來說,其親美的「單邊押注」雖然是吸引台派選民的政治門面,卻也是擔憂戰爭的群眾批評的政治缺陷。可以看到,賴清德在今年7月所提出的「四大支柱」[1]基本上仍然延續了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四個堅持」外交政策。重要的是,隨著香港民主運動的消退,加上2022裴洛西訪台至今年年初的戰爭焦慮,民進黨的「抗中保台」牌已逐漸失效,就連「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都必須在兩岸政策上維持現狀。
然而,在兩岸政策上維持現狀,也不會改變民進黨親美的既定事實,我們甚至能見到賴清德精神錯亂似的說出「我當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最低」。對於民進黨來說,保衛台灣的方式就是接受美國軍援、將台灣武裝化,並將一切反戰的聲音打為投降主義與中共侵台戰略[2];可是,軍事化政策帶來的直接結果,卻是對戰爭爆發的擔憂甚囂塵上,引起台灣群眾的戰爭焦慮。我們可以推斷,倘若賴清德贏下這次大選,其親美的策略將會讓中共為了維持民族主義權威,以待時日再次發起軍事恫嚇、對台灣施壓,進而讓新的民進黨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必須祭出更多軍事化政策;屆時,針對戰爭的焦慮又會再次捲土重來。
另一方面,民進黨的親美政策將會使得台灣不斷被美國掏空,且會不斷加劇中台之間的緊張關係。僅管拜登曾表示,美軍將協助台灣抵禦中國的軍事入侵,但這卻是在台灣半導體具有高度戰略價值下所開出的空頭支票。倘若中國侵台,唯一符合美國利益的作法並不是派軍隊保衛台灣——因為這將導致全面戰爭——而是摧毀台積電,以確保半導體技術不會落入中國之手。除此之外,由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所主辦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也同樣發文指出,要求賴清德若勝選應凍結台獨黨綱,以確保能「維持現狀」,這再次顯現美國並不是民主自由的好盟友。
很清楚的,國民黨也不是更好的選擇。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強調「台灣應該左右逢源、親美但不放棄中國市場」,這樣的論調呼應了許多群眾、輿論的想法與期待,明面上是民進黨親美政策的折衷,然而這與現況並沒有多大差別,因為民進黨實際上亦沒有完全退出中國市場[3]。趙少康所說的,雖然是呼應了部分選民的期許——這些選民懷念著過去中美合作(如1990至2016年)的時期——但是在中美兩強對抗的邏輯下,那樣的合作已不可能重現。
與國民黨存有類似主張的民眾黨,其論述也同樣具有瑕疵。縱使柯文哲所提出的「兩岸一家親比兩岸一家仇更好」,但其卻也指出,軍事開支必須達到GDP的3%、兵役役期需要延長至一年。這樣的「政策拼裝車」是折衷地吸納了不同立場的主張,具體上既要台灣有自主地位,又要兩岸和平、既要有自我防衛的軍事能力,又期望能不打仗。這樣的政策主張,嘗試著要囊括台灣最大公約數選民的期待,但究竟能做到多少,實際上值得讓人懷疑。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主張與現在的既定現況同樣無根本性的區別——因為民眾黨沒有台獨色彩的壓力與包袱,所以對中共而言,其並沒有立即的必要性對民眾黨施壓。
依循著民進黨主導的親美、抗中保台路線,反對戰爭的政治真空就被藍白等勢力所填滿,使其成為有戰爭焦慮感選民的支持對象(這點我們已在過去有所提及),但是在藍綠白三者中,都不可能有真正穩定的、獨立於中美兩強的外交政策 。
在藍綠三者中,都不可能有真正穩定且獨立於中美兩強的外交政策(圖:中央社)
充滿矛盾、謊言與敵意的勞動政見
藍綠白三黨的總統候選人,事實上都不是台灣基層人民、青年勞工階級應當支持的選擇,這裡我們以台灣青年勞工最關心的勞動政策來進行舉例。
首先我們要指出,藍綠白三者都與財團、建商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期,勞基法修惡的惡跡仍然歷歷在目;侯友宜在塭仔圳土地重劃區僅拿出總面積的0.4%蓋社宅,其餘土地有很大的可能都是賣給財團、為土地建商開路;即使是自詡最務實與廉政的柯文哲,其競選總部亦有麗寶集團的支持。
在11月29日的2024總統大選「工」辦勞動政見發表會中,可以看到勞工團體對三黨候選人之政見所做出的批評。工鬥團體指出,面對影響廣大勞工甚鉅的勞保改革、勞工新制退休制度上,三位候選人僅能提出以「溝通」、「鼓勵」為主的政策方向。
針對低薪問題,賴清德表示「近幾年外資對台灣也不斷加碼,對勞力需求增加,勞力自然就會水漲船高」,然而我們過去卻也指出,蔡英文任內的累計經濟增長率達到40.2%,且在人均GDP勝過日韓的前提下,台灣的最低時薪卻仍較日韓來得更低。儘管近期最低工資法已三讀通過,但蔡英文七年前許諾的基本薪資三萬元卻也確定跳票,更遑論本次修法只是提高了《基本工資審議辦法》的法律位階。
侯友宜雖然提出基本「薪資3萬3」、「行憲紀念日放假」等政見,但卻也提出鼓勵企業加薪換減稅,而至於減多少稅、怎麼減,卻沒有太多論述;上述基本薪資3萬3、行憲紀念日放假的承諾,也很可能在沒有具體論述的前提之下跳票。
至於柯文哲,其所提出的壯世代計畫,實質上就是鼓勵65歲老年人口繼續勞動,同時增進其在市場上的消費,然而,這卻也會讓青年勞工的升遷受到影響,並加劇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儘管台灣老年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確實較低,但台灣的勞工退休平均月領僅1.8萬元,有60%的退休勞工的老年年金低於2萬元,這說明要想提高其消費,是要建設基礎年金,而非鼓勵老年人口繼續工作與勞動。
所以,上述的勞動政見實質上都無助於改善勞動環境,而要提高台灣的勞動環境,就必須強化工會運動、建設基礎年金,讓勞工有更強的話語權與更佳的就業環境。但是,三組候選人都沒有支持工會運動,更沒有具體支持過勞工運動的事跡。儘管柯文哲表示會下修工會組織門檻至10人,可其(以及侯友宜與賴清德)在基礎年金建設上卻也是避重就輕、三緘其口。
我們指出,台灣的勞動政見之關鍵向來不是「餅有畫得多大」,而是勞工缺乏「分餅」的能力。在勞工組織率低落的前提下,勞工權益常常是看得到、吃不到。也因此,建設左翼群眾性政黨的使命也變得格外重要。
藍綠白三組候選人的勞動政見不僅空泛,且都沒有支持過勞工運動(圖:工鬥)
跳票風險與陷阱並存的住房政見
對廣大青年勞工而言,除了勞動政見外,住房政見與居住正義如何實現,也是另一項至關重要的討論範疇。我們同樣會從三組候選人的政見出發,檢視他們提出的住房政策是否適切。
賴清德所提倡的居住政策為新建13萬戶、包租代管17萬戶,同時租金補貼50萬戶。可就如同我們過去所提出的,在蔡英文執政時期所提出的居住政策本質上就已跳票[4],加上租金補貼常受制於房東的意願,導致2022年300億元租金補貼專案計畫的執行率僅有55.74%。因此,儘管賴清德信誓旦旦的表示政策不會跳票,但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下,居住政策的推行仍然像擠牙膏一般緩慢。
侯友宜的「555方案」住房政策[5]確實可能讓更多青年得以購買房屋,但卻無法保證青年繳得起後面的高昂貸款。評論指出,「555方案」宛如糖衣毒藥,前五年由於利息優惠,月繳費用約22,000元,仍屬於購屋青年較容易繳得起房貸的金額;但優惠期結束後,每月需繳交的房貸金額就接近48,000元。因此,青年很容易因此而失足,跌落到致命的財政危機中。
最後則是柯文哲的三多力政策,其「大力蓋、大力改、大力補」總體來說是進步的方向,但其是否能實現仍然是首要問題。假設柯文哲成功兌現了這個政治諾言,這樣的政策勢必也會引起大量房地產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彈,甚至產生「負財富效應」的作用。
總的來說,三組候選人的住房政策都有跳票、無法兌現的可能性存在,加上台灣住宅自有率高達85%,居住正義的推行亦會衝擊多數有房族群的資產[6]。這也就讓執政者產生了客觀的政策跳票基礎,原因就在於其沒辦法協調無房者與有房者的利益矛盾。
三組候選人的居住政見,都存有極高的跳票可能性(圖:報導者/林彥廷)
我們的回答
經過上述盤點,我們能得出以下結論:
-
在缺乏國際主義與勞工階級敘事的前提之下,親美與親中的外交政策皆會淪為帝國主義強權的馬前卒。這次大選則是如同照妖鏡一般,顯示了台灣資產階級親帝國主義強權的醜惡嘴臉,無論是藍綠白還是中美帝國主義,皆不是台灣群眾的最佳選項。
-
三組候選人與財團、建商都存有利益上的掛鉤與聯繫,這也就說明,保衛台灣勞工的任務無法交到藍綠白三黨的任何一方上,而是需要建立左翼的勞工政黨。
-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居住正義的實現將存在諸多挑戰。如同我們上述的說明,有房者與無房者的利益本質上是矛盾的,因此無論執政者開出多麼進步的政見支票,最終都可能在有房選民的壓力下而「跳票」。
台灣的2024選舉說明了我們為何需要一個左翼的替代方案,無論是深受中美帝國主義擺布的外交政見,還是矛盾的勞動與居住政見,我們皆能看到以下事實:在資本主義下,台灣勞工就不可能獲得徹底的民主權利。
我們看到了帝國主義的衝突是如何使台灣變得「兵凶戰危」,也見到了資產階級政治人物一再的提出無法兌現的政見,更見到了無數資本主義下的矛盾——如低薪、高房價、過勞——無法被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強調,台灣需要新的政治選擇、需要一個真正以勞工為主體的左翼政黨。
我們期望建立的左翼政黨,是以社會運動為標的,而非是選舉主義下的政黨機器。透過在群眾運動中紮根,我們相信這樣的政黨將能讓更多台灣群眾明白到挑戰資本主義的必要性。最終,中、美、台的勞工階級需要超出國家的藩籬、聯合起來,打倒分而治之的帝國主義霸權,共同為一個新的、平等的社會制度而戰。
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的洞見仍然是正確的:「只要國家還存在,就沒有自由」。
[1] 即強化國防、減輕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建立與「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以及維持兩岸現狀。
[2] 直到現在,賴清德都仍然否認軍事化政策的戰爭風險,並指控這是中國的「大外宣」。
[3] 但是,民進黨也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並且將部分生產供應鏈移往中國以外的地區,以此維繫美國所說的「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然而,這不等於美國與台灣會完全放棄中國市場。
[4] 根據11月30日的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表,既有0戶、新完工4,671戶、興建中21,823戶、已決標待開工20,238戶、規劃中27,861戶,總計74,593戶。
[5] 40歲以下且信用無重大瑕疵的青年得以免籌頭期款,並提供1,500萬全額貸款、補貼利息0.5%、利息優惠5年、貸款期限最高40年。
[6] 見我們過去的分析:民進黨政府重拳打房!你買得起了嗎?